【摘 要】
:
目的:瘢痕疙瘩是病因未明的良性纤维增生性疾病,由于其内部存在明显的异质性,边缘为侵袭生长区域,中心为相对稳定区域,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期望通过对比瘢痕疙瘩中心与边缘的差异,从而找到瘢痕疙瘩类肿瘤样生长(侵袭性,复发性)的原因,但既往多为对瘢痕疙瘩真皮层以及成纤维细胞的对比研究,缺乏对表皮层以及角质形成细胞的研究。但现有的研究已表明,瘢痕表皮层以及角质层存在明显的异常并通过上皮间质转化(Epithe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瘢痕疙瘩是病因未明的良性纤维增生性疾病,由于其内部存在明显的异质性,边缘为侵袭生长区域,中心为相对稳定区域,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期望通过对比瘢痕疙瘩中心与边缘的差异,从而找到瘢痕疙瘩类肿瘤样生长(侵袭性,复发性)的原因,但既往多为对瘢痕疙瘩真皮层以及成纤维细胞的对比研究,缺乏对表皮层以及角质形成细胞的研究。但现有的研究已表明,瘢痕表皮层以及角质层存在明显的异常并通过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um-to-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参与瘢痕疙瘩的侵袭性生长,因此,本研究拟对比分析瘢痕疙瘩边缘、中心及正常皮肤E-cadherin、Viment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表达以及表皮层组织学上的差异,探讨瘢痕疙瘩侵袭性生长的原因,为临床抑制瘢痕生长并促进其消退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方法:本研究纳入2019.10-2020.08于本院整形烧伤外科行瘢痕疙瘩切除治疗的患者16例,共16个瘢痕疙瘩组织,并纳入需要进行部分正常皮肤切取的手术患者9例,共9个正常皮肤组织。将所有组织分为三组,瘢痕疙瘩边缘部组(边缘部)、瘢痕疙瘩中心部组(中心部)以及正常皮肤组,使用苏木精和伊红(H&E)染色观察三组组织表皮层形态学差异,免疫荧光染色检测E-cadherin、Vimentin蛋白在3组组织表皮层中共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 blot(WB)法检测E-cadherin、Vimentin、VEGF和HIF-1α蛋白在3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瘢痕疙瘩表皮层明显厚于正常皮肤且存在明显的异质性,边缘表皮层呈细分枝状并明显深入真皮,形成较深的犬牙交错状表现,而中心表皮层增厚扁平,从中心到边缘,表皮层分支逐渐变长变细,向真皮层深入程度逐渐加深,基底层及部分棘层角质形成细胞形态变为长梭形,细胞间间隙增大,以深入真皮层部分为甚;免疫荧光显示瘢痕疙瘩表皮层存在E-cadherin与Vimentin共表达,以边缘基底层为甚,正常皮肤表皮层未见明显E-cadherin与Vimentin共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提示瘢痕疙瘩边缘和中心表皮层E-cadherin表达显著弱于正常皮肤(P<0.05),边缘显著弱于中心(P<0.05);Vimentin表达显著强于正常皮肤(P<0.05),边缘显著强于中心(P<0.05),瘢痕疙瘩表皮层和真皮层HIF-1α、VEGF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皮肤(P<0.05),边缘显著高于中心(P<0.05)。WB检测进一步证明瘢痕疙瘩边缘和中心E-cadherin表达显著弱于正常皮肤(P<0.05),边缘显著弱于中心(P<0.05);Vimentin、HIF-1α、VEGF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皮肤(P<0.05),边缘显著高于中心(P<0.05)。结论:瘢痕疙瘩边缘表皮呈分枝状并向真皮层延伸,上皮间质转化活跃,VEGF高表达且微血管丰富,这可能与瘢痕疙瘩边缘的侵袭性生长相关,HIF-1α可能是其中的关键因子。
其他文献
目的:膀胱癌(Bladder caner,BC)居全球发病率第十、也是泌尿生殖系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侵袭性强,预后差。化疗仍然是MIBC最主要且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之一。自1980s年代后期以来,含顺铂(Cisplatin,Cis)的联合化疗方案一直是标准治疗方案,然而,约高达50%的患者被筛查为不适合接受
目的:回顾性收集分析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探讨对于合并单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的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分析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对前交通动脉瘤治疗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住院及门诊随访资料,包括患者一般个人信息,既往病史,入院时神经功能
目的:膀胱癌是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已有大量研究发现来源于膀胱癌细胞的外泌体及外泌体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参与了膀胱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等过程。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外泌体(Exosomes)中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长末端重复关联蛋白2(Human endogenous retrovirus subfamily H long terminal repeat associating protein
目的: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是脑血管的一种疾病,一旦破裂其致死致残风险高,同时合并脑缺血的患者最初临床表现更差,病情更重。本研究旨在探讨IA破裂后ECI(Early cerebral ischemia,早期脑缺血)的危险因素,以及ECI患者合并的并发症和预后情况。同时,分析患者总体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治疗ECI,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一些建议和
目的:中风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均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每年有1500万人受到中风的影响,其中大多数人患有神经系统和身体残疾或死亡。尽管人们对整体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认识不断提高,并对其进行了更好的管理,使得卒中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是,目前可用于将中风后的组织细胞死亡降至最低的治疗选择相对较少。因此,迫切需要在分子、细胞、组织和全身水平上探索缺血性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其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在全世界范围内极大地威胁着人类健康,虽然随着近年来医疗水平不断进步情况有所缓解,但对于脑出血后的继发性脑损伤治疗效果仍不理想。脑出血后发生继发性脑损伤的机制复杂,包括神经炎症、神经元凋亡、脑水肿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目前国内外研究表明神经炎症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密切相关,因此亟待探索脑出血后神经炎症的分子机制并进行针对性地干预。小胶质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Type 2 diabete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的临床特征,比较脂联素、miR-200a、炎症因子如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及免疫球蛋白G在T2DM合并脑梗死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相关性研究,为T2DM合并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评估、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0年6月--2021年1月内神经内科、内分泌科、心血
目的:研究低雄激素对SD大鼠阴茎海绵体内皮细胞向间质细胞的转化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原代SD大鼠阴茎海绵体内皮细胞,采用不同浓度的雄激素(1x10-8mmol/L、1x10-9mmol/L、1x10-10mmol/L、0mmol/L)培养细胞第0天、第1天、第4天、第7天,检测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平滑肌肌动蛋白和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双阳性细胞数(v WF/α-SMA和v WF双阳性细胞数)、血小板-
目的:探讨曲马多联合托烷司琼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镇静镇痛效果及并发症控制中的作用。方法:1.本课题对确诊先天性心脏病并行介入封堵手术治疗的170例患儿进行研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1)实验组为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二科确诊先天性心脏病并行介入治疗的患儿85例(室间隔缺损42例,房间隔缺损21例,动脉导管未闭20例,肺动脉瓣狭窄2例),其中男性患儿37例,女性
目的:观察中药泡浴联合蓝光照射及推拿治疗湿热熏蒸型胎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新生儿科2020年01月至2021年1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84例湿热熏蒸型胎黄住院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为42例。对照组予间断蓝光照射及中医推拿治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退黄汤剂泡浴,疗程共5日。通过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血清总胆红素、血清间接胆红素、每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