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主要观察降浊活血方对痰瘀互结型高LDL-C血症伴有颈动脉内膜(IMT)增厚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份~2017年12月份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门诊或住院的血清LDL-C≥3.40mmol/L、颈动脉IMT≥1.0mm、中医辨证属痰瘀互结型的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由研究者征求其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降浊活血方中药口服,对照组予血脂康胶囊(2粒/次,2次/天)口服,疗程12周。两组治疗期间均避免服用其他中草药制剂。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LDL-C水平、TG、TC、HDL-C水平、IMT厚度、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中医症候疗效等指标。结果:(1)疗效性评价:(1)血清LDL-C水平分层情况:治疗后治疗组LDL-C升高水平11例中有9例降至合适或者理想水平,2例降至边缘升高水平,边缘升高水平19例全部降至合适或者理想水平;对照组升高水平10例中有5例降至合适或者理想水平,4例降至边缘升高水平,1例患者治疗后仍处于升高水平,边缘升高水平20例有18降至合适或者理想水平,2例仍处于边缘升高水平。两组经秩和检验,U=21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降低血清LDL-C水平疗效优于对照组。(2)血脂水平:两组治疗后组内比较,LDL-C、TC、TG均下降,HDL-C水平升高(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降低LDL-C、TC含量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降低TG、升高HDL-C水平方面,两组疗效相当(P>0.05)。(3)颈动脉IMT:两组治疗后颈动脉IMT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两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颈动脉IMT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4)hs-CRP含量:治疗后两组血清hs-CRP含量均较疗前明显下降(P<0.01)。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5)中医症候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为63.33%;治疗组比对照组提高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中医证候积分、单项症状: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单项症状疗效均有改善(P<0.01或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中医单项症状特别在头重如裹、胸闷、倦怠乏力、食少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改善肢体沉重、心前区刺痛、便溏、口淡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安全性评价:治疗组30例用药后检查的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结果均无明显异常变化,治疗后心电图均未见明显变化。说明降浊活血方治疗中较为安全,未发现明显副反应。结论:降浊活血方能降低痰瘀互结型高LDL-C血症患者血清中LDL-C、TG、TC水平,提高HDL-C水平,同时,能降低患者颈动脉IMT及炎症因子hs-CRP含量,且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达到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预防AS发生发展的作用。临床应用安全,适合辩证为痰瘀互结型高LDL-C血症并伴有早期AS形成的患者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