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内在价值与社会道德规范的冲突——以纳博科夫《洛丽塔》为例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eiyang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价值作为文学的内在价值,与文学的其他价值共存于文学艺术之中。然而在现实的文学活动中,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往往难以处理好审美价值与伦理价值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审美价值与社会道德规范的冲突,在这个冲突中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人们认识的局限性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本文旨在从价值关系的角度对道德规范、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进行理论分析,以建立起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以美籍俄裔作家弗·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及其名作《洛丽塔》为典型案例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绪论部分主要是阐述文学的内在价值为审美价值,道德规范属于实践范畴,文学的伦理价值不能等同于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同时简要介绍纳博科夫及其《洛丽塔》,并由此提出问题。 第一章论证了文学的审美价值与道德教化的关系。从传统的两种对立观点(绝对的道德主义和唯美主义)入手,分析它们各自的合理性和片面性,同时也从美学和伦理学两个角度阐述了文学审美价值可以和道德教化辨证统一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分两个层次论证了文学活动中文学主体与伦理道德的复杂关系。首先创作主体与文学创作之间的道德内涵不仅体现为作家的道德关注,还体现为作家的伦理价值选择;其次接受主体必须通过道德内涵与审美品质相融合的文本才能与作家进行平等的道德对话。 第三章从纳博科夫与《洛丽塔》着手,结合他的其他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著作,来阐述他对文学审美价值与道德教化关系的看法。纳博科夫有着独到而精辟的文学艺术观,他认为文学与道德规范不是对立,而是无关。文学的审美价值和伦理价值可以相互融合,并依据自己对“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理解提出了“美加怜悯”的艺术意义。 结论部分指出对文学的道德性问题,我们应从伦理哲学来理解,而不是从社会道德规范的角度,从而把我们对艺术本质的追寻引向形而上的思考。
其他文献
穆旦是“九叶”诗人中最具有现代诗风的一叶。他似乎极少受中国古典诗词的浸染,却从外国诗歌中得益匪浅。他善于吸收外国诗歌、尤其是西方现代诗歌的长处,用自己生命的酵素去消
目的   了解沈阳市中学生无望感的现状和特点,探讨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应付方式对中学生无望感水平的影响,为预防和干预中学生自杀、抑郁等心理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  
手机是继被网络以来,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手机成为日常生活非常重要角色。最早在日本都市中,就出现了手机短信,例如:东京的地铁站、东京的街头城市,每分每秒钟都看到各
乒乓球运动被誉为我国“国球”,它集健身、竞技、娱乐为一体,具有球体小、速度快、变化多、设备简单、趣味性强、不受参与人群年龄和性别限制的特点,经常练习能有效调节和改善神
鲁迅作为享誉20世纪中国文坛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爱”这一主题是其思想和作品的一个重要核心内容。鲁迅先生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爱”是多样的,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作为一个鲜活
形容词作为汉韩两种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两种语言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空间维度形容词是形容词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不仅引起认知语言学界的关注、更引起了对比
香港文学在多重语境言说下呈现出十分独特的文化品格。大众消费文化大行其道,通俗文学日渐成为文坛主流。李碧华作为香港文坛的一支奇笔,以其独具一格的情爱小说创作征服了众多
随着中外教育交流的日益频繁和教育国际化趋势的逐渐增强,英语教学之外的专业英语交流及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生是否具备专业英语素养和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己成为评判复
托妮.莫里森在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相关的研究性专著、论文大量涌现。据统计,美国UMI硕博论文数据库在2000年之前收录的论文已经超过了300篇。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