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进入21世纪后,城市化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中国电影创作者们的目光也纷纷转向城市空间的日新月异,废墟作为常见的城市化产物,顺势成为中国城市电影中常见的空间意象。本文以2000-2019年的中国城市电影为探究对象,梳理废墟在电影中承担的造型、叙事和表意功能。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阐述中国城市电影使用废墟意象的原因,试图探寻出对中国城市电影创作的有益启示。本文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梳理中国城市电影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后,城市化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中国电影创作者们的目光也纷纷转向城市空间的日新月异,废墟作为常见的城市化产物,顺势成为中国城市电影中常见的空间意象。本文以2000-2019年的中国城市电影为探究对象,梳理废墟在电影中承担的造型、叙事和表意功能。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阐述中国城市电影使用废墟意象的原因,试图探寻出对中国城市电影创作的有益启示。本文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梳理中国城市电影的研究概况,分析出现在各类艺术作品研究中的废墟意象,根据这些研究成果辨析本文将涉略的相关概念,阐述出围绕该议题建立的研究动机、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以空间构成为核心线索,将中国城市电影中废墟意象的“象”拆分为三个层次:现实元素的选择、媒介技术的再造、意识形态的组织。通过梳理现实因素、结合现代化进程情况,实现废墟在物质空间的类型划分。例举媒介技术对物质废墟的再造手段,探析数字技术、媒介设备的革新对废墟影像的制作、传播、投放带来的影响,设想废墟在未来影像中的可能。从不同的创作态度、立场出发,即创作者主观世界的差异,解析意识形态对废墟意象的组织影响。第二章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拆解中国城市电影中废墟意象的“意”,将其分为社会记忆的索引、生存境遇的写照、欲望/情感的外化三个方面。社会记忆的索引侧重梳理电影废墟对受众记忆的改写、文化记忆的合成;生存境遇的写照突出废墟对人物塑造、氛围渲染的作用,并展现城市居住者之间的个体差异;欲望/情感的外化传达出电影废墟所能承载并表现的主观色彩。第三章从审美价值的角度,探析中国城市电影中的废墟意象如何让受众生成美的体验,并带来哪些美的体验。引入距离之美、自然之美、人性之美三个概念,用东西方美学思想及视觉文化理论的融合,来明确电影艺术和城市废墟相结合,能达到的自然美、崇高美的境界。从而肯定废墟意象在中国城市电影中,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概括而言,本文旨在通过废墟意象与电影艺术之间的关联,探究中国城市电影对现代生活空间的多重建构,对城市中不同阶层、年龄、性别个体的关切,对凝聚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形态和美学特质的肯定,并顺应目前学科理论融合发展的趋势,引入空间理论、文化理论、性别理论等,进而为中国城市电影研究提供新视角。
其他文献
上海是国内Art Deco建筑最多的地方之一,它不仅具有其它城市Art Deco建筑的基本特征,而且还加入了传统吉祥物、太阳放射的光芒等本土文化特征,具有现代工业时尚感。这些特征象征着上海那个时代的蓬勃发展,迈向新时代的积极向上乐观精神。上海Art Deco风格建筑的装饰图形有独特的艺术文化价值,但是在当下的传承设计应用中比较少,尤其在女装设计中的造型、款式结构、面料改造和图案、辅料和工艺细节上的
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成“建设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构建便捷顺畅的城市(群)交通网”等九大任务,全面建设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同年,重庆市印发的《城市轨道交通成网计划实施方案》指出,要加快优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致力于把城市轨道交通打造成为重庆的名片,以城市轨道交通促进重庆发展。重庆轨道交通是城市交
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的难度一般较大,施工的环境也相对复杂,而施工的工期往往比较紧张,导致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赶项目进度而降低了施工要求,整体工程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具有隐蔽性和干扰性的桥涵、互通立交、隧道等工程,容易存在施工设计不合理、施工准备不足、施工不规范、施工管理不科学等问题。文章以公路工程建设管理中如何提升工程质量为重点问题,探讨了提高公路建设质量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公路工程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
结合新时期国家及行业内对公路工程质量发展的要求,分析公路工程质量发展现状,总结公路工程质量在管理制度建设、质量责任落实、质量监督管理以及从业人员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法规制度建设、加强质量监管、强化质量责任、应用先进技术、质量信用管理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提升工程质量水平的发展策略,为促成公路工程高质量发展提供研究思路。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四好农村路”的概念,指出要进一步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来推进。“四好农村路”作为农村地区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先导性条件,起着先行引
本文在总结、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鲜于枢本人与书法进行全面研究,力求更深度地还原鲜于枢的历史活动,鲜于枢作为元初名士,对其深入研究可以丰富对元初南北文化活动的认识。具体而言,本文通过大量史料的整理,分析鲜于枢早年经历中的部分问题并进行澄清,将其早年仕宦经历与南下后的活动与成就联系起来,从地理上对人物活动确定后,结合历史进程,首次论述了鲜于枢本身从政治到文艺两方面的意识形态,发现“金源”传统在他
随着公路项目数量的增多以及建设规模的增大,公路项目的施工工艺变得日趋复杂,从原材料入手,研究将BIM技术和公路原材料建立合理关联具有重大意义,也是提升工程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如何在公路工程项目中合理应用BIM技术,高效提升工程建设质量,成为近些年来的研究热点。基于此,以某高速项目为应用案例进行分析,就BIM技术在公路工程原材料追溯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以提升工程质量。
近现代直接或间接受黄道周影响的书家数量众多,影响广泛,对此现象,本文选取沈曾植、潘天寿、沙孟海三人作为代表性书家,从文献与图像入手,研究了在黄道周影响之下近现代行草书创作中几位主要人物的用笔、结字、章法等表现,分析了受到其影响的主观与客观原因。黄道周书法作品中蕴涵的隶书、魏碑、章草笔意等因素,在技法上满足了近现代书家进行大幅行草创作时“展而拓大”的需求。沈、潘、沙三人在不同阶段取法黄道周,并最终形
钱选是宋末元初时期的一位比较特殊的画家,与宋代花鸟画相比,其花鸟画具有更为强烈的主观性,在继承宋代花鸟画的同时又有了不同的意趣,艺术家的个性特征在画面中更加突显,钱选处于时代风格转变的过渡时期,通过具体的画面分析来管窥其在花鸟画方面的创新之处,并对这一转变进行分析。钱选的《秋瓜图》是能够体现钱选花鸟画风格的经典作之一,文章以钱选《秋瓜图》为研究对象,通过与钱选相关的史料,探究钱选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
智媒时代,AI写作在新闻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近年来AI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到新闻领域中,如运用AI进行搜集数据、查证事实、信息检索、数据分析、可视化处理等。随着信息技术、语言技术的进步,AI已经具备了独立生产新闻内容的能力,能够运用数据独立进行新闻写作。这种新的写作趋势被称为“机器人写作”、“机器人新闻”或“AI新闻”。AI写作的出现,会带给新闻学、传播学怎样的变化?用户如何看待AI新闻写作?用户能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