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哈维空间批判理论研究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zhang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空间问题的思考和研究是当代学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尤其是伴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浪潮的兴起,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历史平台和话语资源。本论文通过研究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家大卫·哈维的空间批判理论来对这一问题给予回答。
   大卫·哈维,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家,空间批判理论的集大成者和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探索者之一,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文地理学、社会科学理论等诸多领域有着精深的研究,但由于其研究视阈横跨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国内关于他的研究早期多集中在地理学、城市建设理论等层面,近年来开始关注哲学层面的问题,但是较多从一个侧面进行研究,而对其在空间批判理论方面的理解和分析尚未得到充分重视。针对这种情况,本文试图通过焦点透视的方法,以空间为焦点,从哲学的角度,以大卫·哈维的政治经济学、后现代主义、社会主义政治学为理论依托进行研究,以期对其空间批判理论特质给出一个整体而全面的理解。
   本论文采用解释学、同质化研究及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明暗两条线索(明线:大卫·哈维空间批判理论的本质、内涵,主要内容及其特征;暗线: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与批判)实现对人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的关照,从而最终走向人的政治解放,并推进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的深化。两条线索交织阐释,揭示出大卫·哈维空间批判理论彰显的内涵和时代意蕴。
   本论文主要由七个部分组成:导论、五个章节和结语。
   在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大卫·哈维的生平及著述,选题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一章空间理论的知识论谱系。主要论述了传统空间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两条脉络:理性主义的空间观和人文主义思潮下的空间观,以及传统空间观存在的理论困境和当代社会理论中的“空间转向”和空间发展的三条路向。第二章大卫·哈维空间批判理论总纲。主要论述了大卫·哈维面对传统空间理论困境,在当代背景下充分挖掘出空间的作用,它既是论述的主体,又是论述的工具,同时还兼顾认识的中介,展示了空间的社会性、辨证特征。第三章空间批判理论与资本的逻辑。从经济角度,分析了大卫·哈维如何理解空间批判理论与资本运行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他把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引入到对资本的解读和理解中,实现了对当代资本运行图景的认识。第四章空间批判理论与资本主义文化。在这一章中,主要论述了大卫·哈维是如何通过时空体验来分析后现代主义这一当前资本主义文化形态,以及通过时空压缩来解读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的变迁和发展。第五章从空间批判视角重构政治学图景。论述了大卫·哈维是如何通过空间实现对政治的关注。他充分分析了空间的政治性,并论述了不平衡地理发展理论与新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探讨一种乌托邦提供了可能性。结语部分主要从总体上评价了大卫·哈维的空间批判理论,分析了这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当代社会理论以及人的生存之间的辩证关系。
   毋庸置疑,大卫·哈维作为当代英语世界最负声望的马克思主义者、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之一,以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和学术活动,推动了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变革,不但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使之更加适应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
其他文献
“艺术摹仿真”是西方哲学的一个古老命题,同时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理论话题。柏拉图率先从这个角度对艺术的合法性地位提出了质疑,而在亚里士多德做出辩护之后,它则成为西方哲学界以及艺术界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观念。18世纪随着浪漫主义的兴起,黑格尔也认为艺术只是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第一阶段,最终要被哲学所取代。进入二十世纪后,艺术实践的多元化发展更是使艺术在摹仿真的维度上处于一种尴尬的处境,艺术的终结因此成为一些
学位
人物品鉴是魏晋时期的一种品评、鉴赏、褒贬人物的文化现象。在这一时期内,与人物品鉴相关的人物和著作比较多,刘劭的《人物志》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性著作。《人物志》中的人物品鉴既承续了汉末人伦鉴识之风,又在某种程度上开启了魏晋人物品鉴、人物品藻等文化现象。《人物志》虽然是出于建立客观的选材标准的政治实用目的而著书立说的,但是其注重从人物的外在形象而“观”其内在性情,从而鉴别出不同的人物类型,这种人物品鉴
学位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苏珊·朗格艺术符号论的基础之上,从符号创造、情感概念、抽象等概念出发,深入发掘朗格理论中有关“艺术欣赏”的内容,并对其进行批判和继承,进一步指出“观众”在艺术欣赏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艺术不能没有观众,“观众-艺术品”的关系与“艺术家-艺术品”的关系同样重要,因此,同艺术创造的活动一样,艺术的欣赏活动也是构成艺术本质的重要内容。  朗格否认了艺术家和观众的直接交流,而只承认“艺术
古往今来,伦理和道德就是人们生活中纠结不清的问题。伦理与道德也是齐格蒙特·鲍曼研究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的一个重要维度。齐格蒙特·鲍曼对伦理、道德的探讨以人类所处的道德场景为路径,主张自治道德、关注他者。他从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批判与反思入手确立了关于后现代伦理观的建构原则。尽管鲍曼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道德哲学家,他对伦理、道德的关注源于对大屠杀事件的分析,在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反思中,伦理学进入了他的理
阿伦特的政治哲学(或者说她的关于行动的理论)的一个起点性、基础性的概念就是人的“复多性”(plurality),直译就是复数性,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很多人(而不是一个人)在一起”。但这个概念决不仅仅指“人们在一起”或“与他人共在”。在这个“与他人共在”的基础上,这个复多性的概念更意味着“多元性”。多元性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人与人有着本质的差异性,即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每个人也都是平等的),第二
学位
由于胡塞尔本人经常用不同的词指称和解释“noema”这一概念且没有对它的内涵进行明确地规定,结果便产生了对这一概念的古尔维奇式解读与弗雷格式解读之间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有两个:一,意向相关项到底应该解释为对象还是应该被解释成语言意义;二,意向相关项与同一性对象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因此,这篇论文要解决的问题是:澄清胡塞尔的意向相关项理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需要完成如下三个任务:一是澄清意向相关
学位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老子出关后去向不明。汉魏时期,兴起了老子西出化胡之说。唐朝时,玄奘和成玄英将《道德经》合译成梵文。唐朝来华景教传教士利用佛老翻译《圣经》。明清时以利玛窦为代表的来华传教士,采取适应策略,以西儒的身份传教,开创了利玛窦路线,把中国文化传到了西方,中西文化交流更为常态化。肇端于教会内部的中西礼仪之争,导致儒耶危机,教权和皇权紧张,破坏了中西交流与合作的局面,导致康熙禁教。索隐派继起,
学位
本文以陆九渊思想中的基本概念“本心”为中心,在明确其内涵的基础上,从本心与理的关系、本心与宇宙的关系,以及存立本心的工夫三个方面,阐释了“本心”在陆九渊思想中的统领地位。  “本心”在陆九渊的思想中主要有四方面的内涵:本心内在于个人;本心具有普遍性;本心为人先天具足;本心具有发动工夫的能力,这四种含义各有所侧重,但内在是贯通为一的。本心内在于每个人,是人先天具有的,但却是人人所共有的类本质,人依此
学位
《孔子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事迹的传世文献。其体例与《论语》相近,而篇幅则远远超过了《论语》。《孔子家语》内容十分丰富,对孔子的先世、出生、死亡、日常生活、思想主张、教学和社会政治活动,以及孔门弟子的言行,都有较为详实的记述。全书的重点则是记述孔子的思想主张,特别是载录其自然观、道德修养论、社会政治观和教育等思想内容所占篇幅最多。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孔子家语》中的思想术语往往与
现代中国推行的市场经济体制及其法律制度是从西方借鉴而来的,这些制度依凭于程序正义的理念。作为一种源自于西方的重要理念,程序正义在西方思想文化中有着悠远的历史。程序正义不仅体现于西方的法律制度之中,而且还体现于西方的政治制度尤其是民主制度之中。然而,中国学术界对程序正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法学领域,法学领域的程序正义研究很容易忽视程序正义与现代政治的内在关系。事实上,在自罗尔斯以来的西方政治哲学中,程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