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半个世纪以来,货币危机在世界上连续爆发,给受灾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因此,各国和国际经济组织都在积极研究货币危机,这一研究已成为近年来国际金融界的热门课题。货币危机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国货币的汇率变动在短期内超过一定幅度,在狭义上说是指投机者通过对外汇市场的冲击导致一国固定汇率制度崩溃并且汇率大幅震荡。货币危机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经过数十年的进化,已经演化出三代理论,第一代着眼于经济基本面,认为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是因为一国的经济政策与固定汇率之间本身的冲突造成的;第二代重点则放在危机本身的性质、信息与公众的信心上,而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虽然没有统一的模型,但焦点已经从宏观转至微观,特别是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关系等方面。但是,这些理论渐渐的不足以完整、令人信服的解释时常发生的新类型货币危机,也将激励经济学家们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本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分别介绍了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内容与创新;第二部分介绍了自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以来世界上发生的数次货币危机以及对发生国经济造成的危害,主要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为时间上的分界线来介绍之前的固定汇率制度下的美元—黄金危机与浮动汇率制度下各国由于财政、内外收支以及其他原因引发的货币危机;第三部分是货币危机形成机理及评析,着重介绍了以第一、二代货币危机理论的发展、形成、模型细节,以及对它们的评析;第四部分则聚焦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形成的各种新式货币危机理论,对免责条款模型、道德风险模型、流动危机理论以及资产负债表模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第五部分首先提出了开放的经济条件下如何建立一个严密的防控体系来应对货币危机,而后则结合我国实际的国际收支和国内经济情况,抛开传统意义上的货币危机概念、对我国如何预防和应对非传统意义上的“升值型”货币危机提出了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