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劉向《別錄》、劉歆《七略》作為我國古代目錄學的源頭之作,開創了書籍目錄分類與著錄體例。班固在撰寫《漢書》時,即將《七略》調整後收入《漢書》,編為《藝文志》,首開史志目錄的先河,也開啟了削弱二書獨立性的進程。自此以降,藝文志或經籍志目錄的編纂成為我國正史目錄編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圖書分類體系上,“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也由《別錄》《七略》六分法演變而來。同時,二書系統記述了先秦兩漢典籍,在古文獻學史及學術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別錄》《七略》成於漢代,散佚於南宋時期,後不見文本傳世。至清代,文獻學家開始致力於《別錄》《七略》佚文收輯與整理,力圖恢復二書面貌。截至目前,已見《別錄》《七略》輯本共計十一種。本文共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別錄》《七略》專題研究,下編為《別錄》《七略》佚文校訂。上編由五部分組成,分別從成書、亡佚、輯本、辨偽及學術價值五部分對二書進行考辨分析。首先,《別錄》《七略》成書問題。本文從圖書的積累、學術的發展及政治的影響切入,分析了校書動因,梳理了參校人員,也對《別錄》《七略》的體例、結構及內容進行了考辨,並結合佚文分析了劉向撰寫書錄的引書問題。其次,《別錄》《七略》亡佚問題。本文通過大量佚文的分析,彌補前人亡佚研究論證的不足,並試圖從漢代成書以來獨立性的削弱,及流傳過程中學者對二書學術價值的轉變兩方面歸納亡佚原因。再次,《別錄》《七略》輯本問題。本文以洪頤煊、馬國翰、姚振宗三種輯本為宗,以洪本系、馬本系、姚本系等體系系統考察研究輯本的優劣異同。復次,《別錄》《七略》辨偽問題。通過橫向比對佚文、書錄的差異,及考察書錄版本等角度,對目前學界存在爭議的《列子書錄》《鄧析子書錄》及《韓非子書錄》進行了梳理考辨,證實了三篇書錄中僅《韓非子書錄》非劉向所著。最後,《別錄》《七略》學術價值問題。本文通過分析二書在經歷了魏晉目錄體例的整合、唐宋時期的散佚、明清辨偽與輯佚並重以及近現代多元研究融合後學術價值的演變縱向宏觀地考察了二書在成書時具備了目錄學價值後至亡佚又逐漸體現的輯佚學辨偽學價值在不同時代的發展脈絡下編主要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對傳世文獻及出土文獻所見《別錄》《七略》佚文進行搜輯校訂,全面整理。主要包括對佚文進行考辨,分析輯本優劣,剔除誤輯佚文,補充佚文的書錄出處,以最大限度地還原《別錄》《七略》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