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新中国与1947年获得独立的印度之间存在着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在当时处于冷战的国际大背景下,新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将战略重点放在东面。尽管印度对中国领土不断侵蚀,使得中印边界形势日趋恶化,中国在西南边界总体上仍旧采取战略守势。不过,面对两国边界不断变化的形势,从1949年至1965年间,中国政府为了稳定中印边界地区,维护国家“重东面,轻西南”的战略大局,在不同历史阶段,在具体战术层面,实施了不同的中印边界政策。在第一阶段(1949—1954),中国采取搁置不谈的中印边界政策,其主要原因有二:一、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正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而且西藏尚未解放,新中国领导人当时对中印边界问题一方面认识还不直观,另一方面鞭长莫及、无力解决。二、西藏解放之后,新中国为了争取印度的友谊,且认为当时解决边界问题还不成熟,所以在两国谈判期间,未对边界问题进行讨论。在中印两国由“蜜月”期至边界争端不断显现这一历史时期(1954—1960),新中国为了保证“重东面,轻西南”的战略实施,对于印度在边界上的蚕食行径,采取维持边界现状的政策,并希望通过外交层面解决两国间的边界争端,但是没有成功。在中印两国边界争端愈演愈烈到发生边界战争的第三阶段(1960—1963),中国被迫采取自卫反击的边界政策。针对印度的“前进政策”,中国政府在采取各种办法都难以阻止印军侵略步伐的情况之下,被迫进行自卫反击。战争分为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中国在战场上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并暂时阻止了印度的侵略,但却没有能够使印度回到谈判桌上来。最后是在中印边界战争爆发之后(1963—1965),中国与印度开始外交角逐,并介入南亚争端,重构南亚均势。中国在未能促成中印边界谈判,且在冷战因素介入中印边界问题的形势下,为了维护中国西南边防的稳定,不致影响到国家重视东面的大战略,采取了冷和平的中印边界政策。一方面,在外交领域向不明真相的国家揭示真相,争取支持,另一方面,与巴基斯坦加强合作,重构南亚均势状态。在第二次印巴战争期间,中国给予巴方有力支持,并打击了印度在中锡边界对中国的侵略行径。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从开始到成熟经历了一个坎坷的过程,1949至1965年的中国中印边界政策便是这一坎坷过程的一个缩影。中国单方面希图两国友好的愿望未能避免基于地缘政治导致的边界冲突。直至今日,中印边界问题也未解决。但现在中国对外交事务处理的手段更加成熟,中印边界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历史,将给中国后来的领导人经验教训的传承和解决问题的启示。相信通过中印两国共同的努力,终有一天边界问题会得到合理的解决,中印两国关系也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