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加强的今天,研究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有着重要意义。孝亲观作为文化差异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正在这种交流中相互影响和相互借鉴。孝是中国传统伦理的元德,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在中华礼乐文明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关系也存在着差异。中国的子女们大多对父母的命令持有“不违”的态度,而在西方,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平等的,甚至以朋友关系相处,这种相处模式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而中国的父母子女关系在西方人眼里也难以理解,两种不同的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模式引起了许多社会学家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中国古代先贤们对孝的不同阐述,概括出孝德的核心内涵,可概括为四个字:“善事父母”①,对父母要做到既“养”且“敬”,它包括崇拜、敬仰祖宗和奉养、尊敬父母两个主要方面。而西方孝亲观则与中国孝亲观的表现形式不同,西方人所谓的孝敬父母更多的是“尊敬”,其孝文化并没有很复杂的社会意义,主要是宗教意义。这两种不同孝亲观形成的原因很多,首先,在文化根源方面,中国早在周朝就实行礼制,人们自古崇尚礼仪,有着“尚礼”的精神,人们一直把礼视为中华文化和华夏民族的象征,礼仪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异域文化的重要标志。而西方人则具有“尚力”精神,所谓“尚力”精神,就是指对人的力量的崇拜,包括人的武力、智力,以及后来的“知识就是力量”等等。其次,在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方面,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与耕种的相关知识需要传承,要传承就离不开老人和孩子,于是尊老爱幼的风气便被强调起来。而西方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很早的就发展起了商业,我们通常说在商言商,商人看重利益,与农耕社会中的人相比,在感情方面是要淡漠一些。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西方人形成了注重个性、向往自由的心理,因此,在西方的主流文化中,“孝”作为概念就很少被提及。由于历史与地理的原因,中西方这两种孝亲观本来互不干扰,并没有交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不断的发生着碰撞,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中西方家庭伦理关于孝的理念可以相互借鉴,西方社会可以学习中国社会对老人的尊敬、爱戴与关怀的精神实质。中国的老年人与年轻人也可以学习西方社会中人们的相处模式,增加彼此的独立与平等。惟其如此,方能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