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林灌草多样性修复是恢复群落植被以及提高群落稳定性的有效方式,对探究石漠化地区林灌草功能性状与生境的响应机理,揭示不同生境下物种共存机制,提出不同生境下林灌草多样性修复技术以及加快喀斯特石漠化群落恢复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根据植物生理生态、土壤养分等基本原理,结合物种共存理论、群落演替理论等相关理论作为依据,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度-强度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综合防治示范区作为研究区,通过植被群落学调查、土壤实验、植物功能性状监测以及生境调查等手段,揭示了土壤与植物功能性状之间关系以及不同群落物种共存现状,针对不同生境提出林灌草多样性修复技术。结论如下:(1)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植物叶片功能性状与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和全钾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度-强度石漠化地区,植物功能性状与土壤全磷、速效磷以及速效钾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2)两个示范区不同群落类型之间土壤性质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石漠化地区不同群落植物生活型的变化发现,随着植被恢复程度的提高,乔木层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呈不同程度增加的趋势。灌草丛群落在自然恢复的过程中,群落内物种组成各不相同,草本植物所占优势较大。植被恢复初期,生境条件恶劣、稳定性差,加剧了灌木与草本之间对空间资源的争夺,导致物种更替频繁。乔灌草群落结构分化逐渐显著,大径级植株所占比例上升,由于乔木的竞争排斥,灌草植株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并且零模型结果表明,喀斯特高原山地区与高原峡谷区不同群落物种主要均表现为竞争性共存格局。(3)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乔灌草群落生境质量较好,灌草群落生境质量较差。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度-强度石漠化地区,群落生境质量状况总体劣于高原山地区。对于生境质量差的群落类型,实行固土保水的措施改善生境状况利于植被的修复,生境质量较好的群落类型,通过调整群落结构以及人工抚育的手段来实现群落物种多样性的修复。(4)喀斯石漠化林灌草植物多样性修复在高原山地区与高原峡谷区进行技术应用验证。在喀斯特高原山地区主要采取营造混交林的方式进行群落植物多样性修复示范,示范面积达10 hm~2且该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喀斯特高原山地区域;在喀斯特高原峡谷区主要采取封山育林的方式来进行示范,示范面积为20 hm~2,可以在喀斯特峡谷地形区域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