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村寨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研究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s9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是我国践行现代化国家宏伟目标的重要内容,民族地区能否实现持久高效的发展关系到乡村全面振兴的成败。民族村寨是民族文化、乡土文化、区域文化等多元文化最直观的呈现,其作为乡村的一类有形文化载体表达了乡村经济、文化、生态等多重发展诉求;其快速、高质的发展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乡村振兴大有裨益。然而,快速城镇化发展让民族地区面临诸多问题,如人口外流带来文化断裂、价值观失落、乡村衰退等,一系列问题让部分民族村寨陷入发展困境甚至面临衰落的危机。民族村寨衰落意味着多元文化的衰退,会引致民族地区乡村特色及乡土风貌的渐失。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盲目的建设乡村,不是丢弃文化另辟蹊径,而是要依托民族村寨这个载体。民族村寨作为特殊的乡村形态,是发展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民族地区乡村发展不充分问题制约着民族村寨的可持续发展,究其原因是割裂了民族村寨、城镇化、乡村振兴的关联且对三者间共性探讨不足。城镇化与民族村寨在功能上重叠催生了“村寨镇化”发展模式,为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可能。本文尝试构建“村寨镇化”理论及其发展的内生模式,其理论的提升是基于“村寨镇化”概念的延伸和拓展。“村寨镇化”是民族村寨充分利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发展要素,在镇化功能的活力、辐射、带动下通过要素在城乡间双向聚集和双向流通,畅通要素流通通道与城镇功能对接获得部分城镇功能,实现村寨功能提升,成为集文化、生态、产业、交通、物流、商贸、居住、消费、就业等各种要素为一体的综合集散中心,形成乡村建设新层级。“村寨镇化”的目的是让民族村寨通过功能提升实现村寨的城镇功能,推动乡村振兴,推进城镇化。并非所有的民族村寨都可以镇化,需要具备地理区位优势、历史文化优势、资源禀赋优势、产业发展优势、空间布局优势等前提条件,这些条件既是民族村寨价值的集中呈现,也是乡村振兴所需要的。“村寨镇化”为民族村寨实现乡村振兴寻找可能的实现渠道,它既有支撑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部分城镇功能,又是乡村建设中可以把握的具有多元空间要素的建设实体。乡村振兴通过对“村寨镇化”模式探索试图将乡村发展话语权重归乡村本身,重塑乡村文化持有者与乡村的情感联系,在乡村文化复归中重置寄托乡愁之所让多元主体重归乡村生活,在文化自觉自信中实现乡村理想生活之境让每个在此宜居的人活的更有自尊、活的安适优雅。通过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村寨镇化是一类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村寨在现代化发展的探索方式,能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乡村振兴。(2)村寨镇化立足发挥民族村寨的城镇功能,不仅要实现乡村的全面发展,更要以破解城乡二元发展矛盾为根本。(3)民族村寨要根据在地要素禀赋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发挥比较优势,探索不同类型的村寨镇化模式,在破解同质化发展难题的同时走出具有村寨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4)村寨镇化使部分民族村寨走出衰落的困境在村寨功能提升中实现发展,既是节约乡村建设成本的高质量发展,又可以让“离土离乡”的农民扎根乡村、发展乡村、回报乡村。(5)乡村振兴让部分有价值的民族村寨降低了衰落、消失的风险,在村寨镇化路径探索中实现村寨的可持续发展。(6)村寨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相辅而行,妥善处理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间关系,重现乡村内生发展活力。通过研究,希望有更多有文化、有条件、有基础的民族村寨能够朝镇化的方向去演化,发挥民族村寨应有的价值。“村寨镇化”理论的提出既符合城镇化趋势,也符合乡村振兴要求。“村寨镇化”是有效对接城镇化的重要路径,运用好民族村寨这个特殊的乡村形态,通过镇化方式充分发挥民族村寨的现存价值探讨乡村振兴的实现逻辑和发展模式,解读“村寨镇化”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家庭财富得到了充分积累。经典的投资组合理论认为,无论投资者风险偏好如何,其都应该参与风险金融市场进行投资组合。然而实际上,我国家庭目前存在着广泛的风险金融市场有限参与现象,住房资产占据了大量家庭财富,多数居民仅持有以银行存款为代表的无风险金融资产,家庭资产结构极为单一。家庭风险金融市场参与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学者们尝试从参与能力、主观态度和背景风险等
“倾斜保护原则”是劳动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劳动法的核心原则。回顾劳动法的历史发展进程,可以发现,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具有从属性的特征,是一种典型的形式平等而实质不平等的关系,即:雇主是“强势主体”,而劳动者是“弱势主体”,强弱的对比说明双方没有对等的谈判地位,外在的形式平等难以掩盖劳动者所面临的实质不平等的困境,因此必须对这种现状进行克服和调整,而这种克服和调整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被凝练成了劳动
齿轮箱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船舶、高铁、风电、数控机床等关键工业领域,由于加工/装配误差或在循环重载、润滑失效等恶劣工况下会发生失效继而引发停机事故。通过振动监测等手段可以一定程度上获取设备或部件的状态信息,但由于监测信号通常具有强噪声、高耦合的特点且异常状态征兆微弱、不易发觉,难以准确评估设备状态。因此,研究设备状态评估方法对于提高核心装备的可靠性、消除或减少重大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齿轮箱的状态
预防和惩治职务犯罪是党的反腐败事业中的关键和核心内容,“打虎拍蝇”一刻也未停止。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提出了要构建预防腐败的防范机制,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总书记明确提出构建一体推进“三不”(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建设的要求,“三不”一体的体制机制建设,“不敢”是前提,“不能”是关键,“不想”是根本,重点提到加强对资源富有部门、权力集中领域、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人们才开始认识到,作为社会个体应享有平等、自由以及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这从当时各国开展的各种“人权运动”中可见一斑。在私法领域,作为民事基本权利的人格权一直是各国立法者的关注焦点。人格权不仅是民事主体获得人格独立、维护人格尊严的保障,也是民事主体享有和实现财产权等其他权利的前提。受人格权法定主义影响,各国对人格权的范围给予了宽窄不一的划定。这就导致各国对同一种人格利益形成了完
技术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源泉。现阶段,中国政府又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因此将营商环境纳入影响技术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框架中,能够从更全面视角阐释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也是当前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本文研究拓展营商环境、技术创新和全要素生产率三者之间的影响关系文献;充实和完善营商环境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理论体系
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在环境中的富集和传播给人类健康带来潜在威胁,填埋渗滤液作为ARGs的重要储存库和环境污染源引起了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填埋渗滤液也是金属纳米颗粒、纳米塑料和微塑料(纳米/微塑料)的重要的“汇”。近年来,金属纳米颗粒和微塑料已被发现与抗生素抗性风险紧密相关。然而,在填埋体系中金属纳米颗粒和纳米/微塑料与ARGs共存对ARGs的影响尚未可知。因此,本论文通过采集填埋场实际渗滤液,
国防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系统历来是国家最尖端科技力量的重要体现,国防科技创新作为直接服务于武器研发和制造的创新活动,对捍卫国家安全和保障国家利益起到了重要作用。国防科技创新具备对抗性、前沿性、先导性等显著特征,随着中美竞争的愈加激烈与新兴技术的日益兴起,中国针对先进武器系统开发和应用的竞赛也在加速进行,而现代战争特征和威慑力的改变也对国防科技创新活动的速度和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从产业层面切入国
开采煤层气(瓦斯)可以缓解天然气短缺、预防煤与瓦斯灾害发生,保障煤炭安全高效回采。水力压裂技术作为开采煤层气的主要方法已被广泛使用,尤其是作者所在研究团队提出的煤矿井下割缝复合压裂技术在重庆松藻等煤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增透效果。但目前该技术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维地应力下无弱面煤层的水压裂缝的起裂扩展,没有充分考虑复杂地应力下多弱面煤层钻孔形态易变性和起裂破坏模式多样性的特点,以及割缝孔间应力干
微电网是最有效的分散式能源系统,是智能电网的实现形式之一,它不仅可以利用绿色可再生能源发电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通过备用容量等辅助服务提高电网的可靠性与稳定性,以及满足传统电网无法顾及的非均衡增长的能源需求。微电网稀释了传统大电网的垄断,在电力市场中引入了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微电网采用合作模式开发,根据“不完全合约”理论,任何貌似完美的合作都存在合作伙伴背叛的“陷阱”,再加上微电网资产专用性高,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