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是我国十八世纪最伟大的古典主义小说,它通过描写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繁盛衰落,揭露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种种危机和矛盾。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登峰造极的伟大著作,一直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和中国语言的“宝库”。自问世以来,它在文学、语言、艺术、美学等方面的成就一直吸引着中外人士。近年来,《红楼梦》的译本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地涌现,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该著作作者,曹雪芹,在书中大量运用了富有表现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这给全书增添了活力和动感,但同时也给翻译带来了挑战和困难。在众多的特色语言中,歇后语的应用尤为突出。它在刻画人物,深化主题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富含特有中国文化,歇后语的翻译尤为艰难。本文试图运用认知语法中的意象理论对《红楼梦》杨宪益和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歇后语的翻译进行对比研究,从基体/刻画、突显、视角、详细度等维度具体分析译者在处理歇后语翻译时所选用的不同语言表达,揭示两位译者对原歇后语的识解过程不同,探讨他们不同的语言表达给读者传递的意象不同。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引言部分,介绍了论文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与范围、研究意义以及论文结构;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回顾了前人对《红楼梦》和歇后语的研究概况以及成果;第三章介绍了认知语法中意象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维度;第四章首先简单介绍了《红楼梦》的翻译以及杨宪益和霍克斯的两个译本,然后对两个译本中歇后语的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分别从刻画/基体、突显、视角和详细度方面阐述了两位译者对《红楼梦》中歇后语的不同识解;第五章为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同时指出了本论文的不足之处。通过对两个译本细致的对比分析,本文得出结论:翻译过程就是认知过程,译文就是泽者对原文的释解,译者的选词造句无一不反映出译者对原文的认知和理解。由于译者们翻译时对歇后语的识解不同,导致了他们译文中的选词造句不同,即他们在翻译具体歇后语的过程中,刻画、突显的对象不同,理解歇后语的视角不同,词汇选择的详略度不同。不但如此,意象识解还与翻译策略的选择有紧密的联系,因为不同的识解可以引起不同的译文,而译文又可反映出译者在翻译策略选择方面的倾向。因此,识解在翻译中极其重要,它会导致同一作品产生不同的译文,从而给读者传递的意象不同。运用意象理论的刻画/基体、突显、视角、洋细度等维度对翻译进行探讨,从译文入手回溯翻译这一认知过程,推导出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认知过程,这是翻译研究的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人们理解翻译的特点和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