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农村信用社正式成立,1978年,改革的第一次大浪潮席卷而来,1996年,农村信用社交由中国农业银行全权代理,2003年,农村金融体系深化改革的呐喊声随之而来。2004年,安徽省农村信用社开始深化改革试点。关于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管理体制等研究颇为广泛,但是对如何评价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绩效,尤其是对2004年以来安徽省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效的评价性研究,少之又少。因此,本文着重研究2004年以后的安徽省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效并对此进行评价分析。本文通过对梳理相关学者的观点及其研究,并依据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建立一个内部效益和外部效应的综合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从自身和外部两个视角以安徽省农村合作信用社的经营成果、经营效益、资产质量、抗风险能力、流动性、历史包袱和财政拨款、人才素质结构、服务三农效果、农户满意度调查以及安徽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对完善安徽农村金融服务的贡献这十个方面来综合评价安徽省农村信用社从2004年深化改革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和业绩。其中,经营成果的评价采用贷款利润率、资产回报率和资本报酬率这三个指标。经营效益本文选取了费用率、成本率、非生息资产比率和存款定活比率四个指标。资产质量采用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以及良好贷款和不良贷款等指标来评价。抗风险能力采用如下八个指标来进行评价:资产负债率、资本风险比率、资本充足率、长期资产比率和长期负债比率。流动性主要采用流动比率、存贷比率这两个指标来评价。历史包袱和财政拨款采用以下五个指标:专项央行票据、央行拨付专项票据资金、历年亏损挂账、置换不良贷款和央行专项扶持资金来评价。人才素质结构的评价通过学历结构来考核。而在服务三农效果评价中,本文选取这样五个指标来进行评价:农业贷款余额、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和农户联保贷款余额、农业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之比和新增农业贷款占新增各项贷款余额之比。在农户满意度调查评价中,本文通过农村调研,深层挖掘安徽省农村信用社在支农服务方面,尤其是农户这个角度,对信用社的评价究竟是怎样,并选取了硬件设施、方便程度、贷款手续、贷款期限、利率水平和服务态度这几个指标来评价改革后农户对农村信用社的满意度。最后,在安徽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对完善安徽农村金融服务的贡献评价中,本文采用如下指标:各金融机构的存款额及存款额占农业存款的比率,各金融机构的贷款额及贷款额占农业贷款额的比率,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存款额及存款额占安徽农金农业存款额的比率,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贷款额及贷款额占安徽农金农业贷款额的比率来评价。本文评价体系的建立有效地弥补了当局者操纵数据“说话”的缺点,中肯地评价安徽省改革5周年所取得的成效,本文认为安徽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其总体改革是成功的,但是安徽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还存在问题和不足之处比如资产质量还不够好,流动性还不够充裕,抗风险能力还不坚固等等,另外高端人才的引进比较落后等。针对这些不足之处,本文提出如下相关建议:一、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加强内部控制,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二、提升资产负债结构的比例,加大增资扩股力度三、提拔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培育企业文化氛围四、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加快科技信息化建设,向现代金融企业方向大步迈进五、提高支农力度,改善支农服务态度六、让农村商业银行做真正的农村商业银行鄙人希望本文的相关问题的提出和对应的解决方法能够为安徽省农村信用合作社更好更快的发展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