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本研究为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World Federation of Acupuncture-Moxib ustion Societies,WFAS)2020年度国际标准项目“偏头痛针灸临床实践指南”(WFASRP202001-SC08)研制任务的一部分,经国际调研确定18个临床问题中,4个临床问题是针对伴抑郁/焦虑的偏头痛患者这一特殊人群。偏头痛属于原发性头痛,其发生发展与心理精神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头痛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常伴有负性情绪,引发心理及精神障碍共病。同时偏头痛的治疗效果也受其心理精神状态的影响。目前对偏头痛伴心理精神障碍的治疗手段有限,常见的包括药物与非药物治疗两大类。药物治疗需选择可兼顾二者症状者,但二者共病使可选择的药物方案严重受限,同时由于药物副作用、药物间拮抗、药物滥用、药物依赖等诸多问题,使得很大一部分偏头痛伴心理精神障碍患者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学强调“形神合一”,从古至今在治疗偏头痛及心理精神障碍方面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为偏头痛伴心理精神障碍的治疗提供有益的思路。针灸在偏头痛及心理精神障碍方面均有明确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可在有效缓解偏头痛的同时改善患者心理精神状态,是值得重视及研究的非药物疗法之一。但在指导临床决策时,尚缺乏针灸治疗偏头痛伴心理精神障碍方面的有力证据。现有偏头痛循证指南中,对偏头痛伴心理精神障碍这一特殊人群,并无相关的证据及推荐意见。研究目的形成针灸治疗偏头痛伴心理精神障碍相对完整的证据体,为偏头痛伴焦虑/抑郁这一特殊人群的针灸推荐意见及推荐方案的形成奠定基础。研究方法1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对针灸治疗偏头痛伴心理精神障碍的现代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全面检索及筛选,应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及纽克斯尔-渥太华量表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循证评价,形成针灸治疗偏头痛伴心理精神障碍现代研究证据。2文献研究法对针灸治疗偏头痛伴心理精神障碍的中医古籍文献进行全面检索,并在文献学专家指导下筛选古代医家经验中针灸治疗偏头痛伴心理精神障碍的处方、选穴、针法及操作等相关内容,形成针灸治疗偏头痛伴心理精神障碍古代文献证据。3半结构化访谈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对当代针灸临床专家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收集其在针灸治疗偏头痛伴心理精神障碍方面的经验,并进行整理、分析,形成针灸治疗偏头痛伴心理精神障碍专家证据。汇总以上三类针灸治疗偏头痛伴心理精神障碍现代研究证据、古代文献证据及专家证据,合成针灸治疗偏头痛伴心理精神障碍的证据体。研究结果1针灸治疗偏头痛伴心理精神障碍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结果1.1针刺vs常规西药:针刺可显著降低偏头痛患者的整体焦虑/抑郁情绪(SMD=-0.91;95%CI:-1.88~0.06,P<0.00001),安全性高(RR=0.17;95%CI:0.08~0.36,P<0.00001);在减少头痛天数方面可达到与常规西药相同疗效,二者差异不显著(SMD=-0.42;95%CI:-0.86~0.01,P=0.05)。1.2针刺vs伪针刺:在改善偏头痛伴心理精神障碍患者VAS评分(SMD=-0.22;95%CI:-0.64~0.20,P=0.31)、头痛频率(SMD=-0.55;95%CI:-2.17~1.08,P=0.51)、头痛强度(SMD=-0.02;95%CI:-0.30~0.25,P=0.86)、治疗有效率(RR=1.11;95%CI:0.92~1.34,P=0.27)、焦虑抑郁情绪(SMD=-0.20;95%CI:-0.39~-0.00,P=0.05)、安全性(RR=1.61;95%CI:0.92~2.83,P=0.10)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1.3针刺vs空白对照:针刺可显著改善偏头痛伴心理精神障碍患者整体焦虑/抑郁情绪评分(SMD=-0.33;95%CI:-0.59~-0.07,P=0.01);在头痛缓解有效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RR=7.91;95%CI:0.60~104.76,P=0.12)。针灸治疗偏头痛伴心理精神障碍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结果说明,针对偏头痛伴心理精神障碍患者人群开展的针灸现代临床研究数量较少,所采用的结局指标各异,研究异质性较大,研究质量整体不高。现有证据能提供的支撑力度不足,未来还需在本领域开展更多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为针灸治疗偏头痛伴心理精神障碍提供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2针灸治疗偏头痛伴心理精神障碍古代文献证据研究结果2.1本研究共纳入涉及针灸治疗偏头痛伴心理精神障碍的中医古籍13部、文献条目21条,纳入古籍条目多为穴位主治类文献或针灸歌诀。2.2涉及的刺灸法包括毫针刺、放血、艾灸、刮痧,其中针刺加艾灸、针刺加放血常合用。2.3涉及10条经脉,15个单穴及1个部位。头部取穴涉及4条经脉上的8个穴位及1个部位,分别为足少阳胆经(5穴:悬厘、悬颅、颔厌、天冲、率谷)、手少阳三焦经(1穴:丝竹空)、足太阳膀胱经(1穴:五处)、督脉(1穴:后顶)、1个部位(头两侧动脉搏动明显处)。远端取穴涉及6条经脉上的7个穴位,分别为任脉(鸠尾)、手太阴肺经(列缺)、足太阳膀胱经(申脉)、足阳明胃经(丰隆、冲阳)、足太阴脾经(太白)、足厥阴肝经(太冲)。2.4主治病症涉及偏头痛伴发“惊”、“烦”、“癫”、“狂”、“心悲善泣”、“意善忘”几类心理精神障碍。根据伴发的心理精神障碍不同,选穴不同,以惊恐为主要表现者可取手足少阳(悬厘、颔厌、天冲、丝竹空)、足太阳(申脉)、手太阴(列缺)经穴;以心烦、烦闷不安为主要表现者可取足少阳(悬厘、悬颅、率谷)、足阳明(丰隆、冲阳)经穴;以“癫”、“狂”为主要表现者可取任(鸠尾)、督(后顶)、足太阳(五处)、手足少阳(天冲、丝竹空)经穴。以“心悲善泣”、“意善忘”两类症状的治疗方案属于综合方案,主要涉及头两侧动脉搏动明显处放血,“心悲善泣”配合毫针刺足厥阴肝经(太冲穴)、“意善忘”配合毫针刺足太阴脾经(太白穴)。针灸治疗偏头痛伴心理精神障碍古代文献证据研究结果可见,针灸治疗偏头痛伴心理精神障碍在历代中医古籍中主要以穴位主治类文献及针灸歌诀的形式体现。涉及毫针刺、放血、艾灸、刮痧等刺灸法,针灸取穴以局部与远端取穴相结合,主治病症涉及偏头痛伴发不同类别心理精神障碍,根据伴发不同心理精神障碍,选穴不同。3针灸治疗偏头痛伴心理精神障碍专家证据研究结果3.1针灸治疗偏头痛伴心理精神障碍临床有效。3.2偏头痛伴心理精神障碍患者的针灸治疗应遵循偏头痛的分期治疗原则,偏头痛急性发作期以即时镇痛为主要目的,针灸以泻邪为主,首选局部刺络放血,同时可配合毫针刺、火针、电针、拔罐(刺络拔罐、走罐)等多种治疗方法;预防性治疗以调节患者机体状态,恢复脏腑气血、阴阳平衡为主要目的。3.3针对患者心理精神障碍,针灸治疗应以安神定志、恢复脏腑气血功能为主要原则。临床应首先对患者的心理精神状态进行评估,根据心理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不同,选择不同干预措施。对于伴轻、中度心理精神障碍的偏头痛患者可单用针灸治疗;对于伴重度心理精神障碍的偏头痛患者,在针灸治疗的同时应配合心理、精神科等专科治疗;3.4针灸治疗偏头痛伴心理精神障碍应以偏头痛为主,依辨证思路不同,治疗方案各异,涉及毫针、刺络放血、电针、火针、耳穴压丸/埋针、穴位埋线、艾灸、拔罐、刃针/针刀等多种针灸疗法。现代研究证据及古代文献证据中所涉及的针灸治疗方案均有应用。3.5针灸治疗取效需要患者的共同参与,不论是在心理层面还是躯体层面,医患之间的信任尤为重要,患者能否遵医嘱对不良生活方式进行调整,也可极大影响针灸的治疗效果。针灸治疗偏头痛伴心理精神障碍专家证据研究结果可见,当代针灸专家认为临床应用针灸治疗偏头痛伴心理精神障碍时,应先对患者的心理精神状态进行评估,根据严重程度不同,选择不同的干预措施。临床针灸治疗多以偏头痛为主,依辨证思路不同,治疗方案各异。此外,医患信任及患者的自我调护对于治疗效果也有重要作用。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全面检索、筛选及评价针灸治疗偏头痛伴心理精神障碍的现代研究证据,结合古代文献证据及专家证据,形成能体现中医针灸特色的证据体,综合分析,结论概况如下:(1)针灸治疗偏头痛伴见焦虑/抑郁有效,临床应先对患者的心理精神状态进行评估,根据患者心理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选择不同干预措施,对伴发严重心理精神障碍患者,应与心理、精神等专科配合进行综合治疗。(2)偏头痛伴见焦虑/抑郁的针灸治疗方案以偏头痛为主,偏头痛治疗应遵循分期治疗原则: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的治疗以即时镇痛为主要目的,预防性治疗以调节患者机体状态、恢复阴阳气血平衡为主要目的,同时根据患者状态对心理精神障碍进行配合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