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为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和德莱塞都坚持全面再现现实生活的创作主张。虽然由于所处社会环境、接触现实的不同,导致他们的作品在具体内容上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是,茅盾和德莱塞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有过悲观、“幻灭”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不仅源于亲身经历,更有对周围世界的观察所得。因此,他们在小说中不约而同地塑造了一批具有“反复性”特征的“幻灭性”人物形象。但是影响两位作家创作的社会背景、文化传统、创作观念等不尽相同,使得他们笔下的“幻灭性”人物形象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就作品的思想内容而言,首先,他们都塑造了生活型、理想型和存在型三类“幻灭性”形象。但相比之下,茅盾偏向于刻画追求社会理想而不得的人物,德莱塞则着眼于描绘寻求个人理想的失败者;茅盾更急于展现混乱社会中人们的彷徨迷惘,德莱塞似乎更关注转型时期人们固有价值和信仰失落的问题。其次,他们对待“幻灭性”人物的态度也有异同。相同的是,塑造女性形象时鲜明的男权意识,即将女性角色单一化、边缘化;不同的是,茅盾对“幻灭性”人物抱以审视和思辨的态度,德莱塞则始终表现出认同和同情的态度,这也使两位作家小说的基调分别呈现出开放明朗和阴郁暗沉的特点。就作家运用的形式技巧而言,为了突显“幻灭性”人物的“反复性”特征和悲剧命运以及作家对该类人物的真实态度,茅盾和德莱塞都运用了频繁的空间转换、非叙事性话语、社会环境描写等技巧。不过,德莱塞更惯于运用非叙事性话语;而在社会环境的选择上,茅盾多选取战争和革命作为背景,德莱塞则主要描写社会转型中的变化以及人物所经历的小环境。虽然同样是塑造“幻灭性”人物形象,但不同作家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两位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进行对照和比较,一方面可以更清楚和全面地认识这类形象,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挖掘作品深层的价值和作家的创作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