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是女性外阴皮肤和黏膜组织发生变性及色素改变的一组慢性疾病,以外阴瘙痒和色素减退为其临床特征,其病因和发病机理迄今未明。对于其病因研究,既往对感染、遗传、激素水平、自身免疫、营养代谢和局部刺激等方面无明显进展。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从细胞周期调控机制的变化来探讨其发病机理,已成为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研究的新的切入点。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治疗以局部治疗为主,但治疗效果较差,近年来聚焦超声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其热效应、机械效应、化学效应和空化效应而使生物组织、细胞、分子产生一系列变化。本实验通过聚焦超声对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疗效着手,探讨聚焦超声对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有望寻求出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发病机理,为临床治疗和疗效观察奠定理论依据。第一部分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临床观察目的:探讨聚焦超声对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不同病理类型的疗效,为其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提供可行性和安全性的临床支持。方法:对2005年6月到2007年10月194例病检证实为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患者,采用聚焦超声治疗,并对治疗后24h~72h、1~2周以及1、3~6个月随访,观察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改变,不良反应和复发率,分析聚焦超声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194例患者治疗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不同病理类型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治疗效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鳞状细胞增生型患者101例,聚焦超声治疗总有效率为91.1%,痊愈率为61.4%;硬化苔癣型患者78例,聚焦超声治疗总有效率为91.0%,痊愈率为57.7%;混合型患者15例,聚焦超声治疗总有效率为86.9%,痊愈率为53.3%。治疗后局部皮肤的表皮完整,真皮组织有一过性的充血、水肿,水肿的高峰期在治疗后的24~72h,以后逐渐消退,至治疗后1~2周恢复正常。治疗后3~6个月复查,外阴上皮内非瘤样变部位的皮肤逐渐恢复正常形态,并有色素沉着,局部表皮保持完整。结论:聚焦超声对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不同病理类型均有确切治疗效果,不同病程患者聚焦超声治疗效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症状明显改善,并持续至治疗后半年,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是一种疗效肯定,安全性高的治疗方法。第二部分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时细胞增殖的改变目的:探讨聚焦超声对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细胞增殖情况的改变,了解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的研究。方法:采用临床判定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相结合的方法,观察30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患者,聚焦超声治疗期间及治疗后,症状、体征及局部组织结构的变化。采用链霉卵白素-过氧化物酶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正常皮肤及治疗前后患者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组织(石蜡切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阳性表达率。结果:聚焦超声治疗后,患者的局部瘙痒症状明显缓解,甚至完全消失,外阴的形态和色泽基本恢复正常。与正常皮肤比较,外阴上皮内非瘤样患者病损区皮肤EGFR表达(0.233±0.027)比正常皮肤组织明显增强(0.156±0.053),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聚焦超声治疗后,EGFR的表达显著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聚焦超声用于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安全、有效,能有效的降低细胞增殖的发生,是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新方法。第三部分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时细胞周期的改变目的:探讨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后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和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cyclin dependent kinase,CDK)的表达,揭示聚焦超声对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选择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组织30例及10例正常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正常皮肤及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前后组织中cyclinD1、CDK4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皮肤比较,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组织中, cyclin D1及CDK4蛋白阳性表达异常增高,分别达(0.249±0.054)、(0.443±0.035),而正常外阴皮肤组织仅为(0.163±0.037)、(0.220±0.061)。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后, cyclin D1及CDK4蛋白表达降低,其表达为(0.112±0.068)、(0.159±0.026),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焦超声治疗后,cyclin D1表达降低,CDK4水平降低,逆转了细胞周期的紊乱,有效的抑制了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