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梅花鹿和马鹿都是我国重要的特种经济动物,而梅花鹿与马鹿杂交的后代具有杂种优势,对鹿的养殖业发展有重要作用,以前的研究认为,梅花鹿与马鹿的杂交后代通常是具有繁殖能力的,然而近些年在一些地区发现了部分采用杂交F1代的雄性鹿配种会导致所配的母鹿群全部繁殖失败的现象,通过电刺激采精发现有少精子、无精子或者精子畸形的症状,针对这种现象,对吉林省、辽宁省地区部分养鹿场养殖的F1代雄性不育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试图通过精细胞观察、生殖激素水平测定、染色体核型分析和与精子形成相关的基因表达情况等方面探讨这些鹿不育的原因。研究结果如下 1、采用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和睾丸体积测量结合的方法对养殖的梅花鹿和马鹿杂交F1代是否可育展开调查,我们发现,有较少一部分的雄鹿是不育的,不可育的雄鹿精子发生被阻断的阶段不同,说明这些雄鹿不育的原因可能并非一个。通过繁殖季节和非繁殖季节的睾丸细针穿刺的比较,我们认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可以用于鹿的雄性不育的早期诊断。 2、通过对繁殖期F1代雄性的血清生殖激素的测定发现,正常生殖的雄鹿和不育雄鹿间血清睾酮、雌二醇、孕酮、催乳素、促黄体激素和催乳素水平都在正常水平范围内,表明这些雄鹿不育的原因与生殖内分泌无关。 3、进行染色体铺片后可以看出,梅花鹿和马鹿杂交F1代雄鹿的配子有33或34条染色体,其中有一到两条是中间着丝粒染色体,将雄性不育个体与正常个体的染色体进行比较,没有发现形态畸变及数量异常现象。 4、EDEM、SO9、UBE2J1和MSFD14A与精子发生过程的圆形精子细胞到长形精子细胞的转变有关,CREM是调控精原干细胞分化的调控元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分析正常杂交雄鹿与不育的杂交鹿发现,与能正常生殖的杂交雄鹿相比,不育的花马杂交鹿的EDEM、SO9、CREM、UBE2J1和MSFD14A的mRNA表达出现了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