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长篇小说《玛申卡》中的俄罗斯形象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gustin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是以纳博科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玛申卡》为例,从不同的视角解读了纳博科夫与俄罗斯不解的情缘。一改多数学者对纳博科夫作品中单方面主题的研究,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时空关系及记忆主题等多方位视角入手,综合审视小说中的俄罗斯形象。全文分为绪论、正文(共四章)、结语以及参考文献。第一章绪论部分提出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总结国内外对纳博科夫及其创作的研究现状,多角度解读纳博科夫第一部长篇小说《玛申卡》中俄罗斯形象的目的与意义。第二章分为三个小节,简要地介绍了纳博科夫的童年、爱情和祖国,并对其进行概括分析,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纳博科夫本人及其伴随一生的俄罗斯情结。第三章由三个小节构成,主要从对俄罗斯传统式人物形象的继承与超越两个视角出发,分析并梳理了《玛申卡》中的人物形象的传承性和独特性。第四章分为三个小节,运用巴赫金的时空体理论,具体分析并阐述了《玛申卡》中的日常生活时空体、田园诗时空体、个人时空体和道路时空体等独特的时空关系,并从整体上审视了贯穿始终的俄罗斯形象。第五章由两个小节构成,从寻觅“逝去的天堂”入手,探究作品中的流亡、思乡等记忆主题,最后探析了主人公在“两个世界”中穿梭、交锋直到破茧重生的觉醒。这实际上也是纳博科夫和当时整个时代的流亡移民的觉醒。
其他文献
指示语是语用学中的重要概念,一直受到学界广泛关注。随着认知科学不断发展,认知指示语相关理论逐步完善。时态作为认知时间指示语的组成部分,不仅在日常语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
协商系统是Martin和Rose在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旨在通过拓展系统功能语法为语篇分析提供理论框架。其中,协商系统是人际元功能的框架的扩展和创新。
学位
作为法兰西学院300多年历史上的第一位女院士,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在创作中一直坚持尽可能地探寻永恒,寻求真理。这一倾向在她的主要作品《苦炼》中表现的尤为明显。《苦炼》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