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鳜鱼是我国广为养殖的重要经济鱼类,因其味道鲜美,蛋白质含量高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然而严重的病毒性疾病,成为鳜鱼养殖发展的瓶颈之一。为了认识病原的本质,有针对性地进行疾病防治,在本实验室从患病鳜鱼组织中观察到鳜鱼球形病毒(Siniperca chuatsi spherical virus, SCSV)、弹状病毒(Siniperca chuatsi rhabdovirus, SCRV)和杆状病毒(Siniperca chuatsi baculovirus, SCBV),并证实球形和弹状两种鳜鱼病毒共感染引起宿主细胞超微变化的基础上,利用电镜技术,辅助进行病毒挑斑分离,围绕鳜鱼弹状病毒的鉴定、全基因组测序及功能基因表达、分析等开展研究。主要研究方法和结果如下:1、借助电镜技术辅助挑取病毒斑,分离SCRV。取患典型病毒感染出血症的鳜鱼组织,制备组织悬液,从10-1到10-4作10倍系列稀释后,分别接种到草鱼鳍条细胞(grass carp fins, GCF)中培养,在感染后12、18、24、30和36 h等时间段收集细胞,制备超薄切片后进行电镜观察。结果显示:SCRV与球形病毒(SCSV)共感染同一个细胞,但共感染的两种病毒增殖时段是不同步的,弹状病毒继球形病毒大量增殖之后才开始出现,而且不同病毒感染细胞产生的空斑大小也有所不同。利用这些特点,经7轮挑斑,从共感染的两种病毒中,分离出一端为圆锥体、另一端为平底的典型子弹状形态,大小约为76-118 nm X 29-52 nm的SCRV。2、SCRV的敏感细胞及理化性质。利用不同的鱼类细胞,如草鱼鳍条细胞,鲤鱼上皮瘤细胞(Epithelioma papulosum cyprini, EPC)、肥头鲤细胞(Fathead minnow, FHM)、鲑鱼胚胎细胞(Chinook salmon embryo, CHSE-214)和虹鳟性腺细胞(Rainbow trout gonad, RTG-2)等,接种SCRV后,持续观察和记录细胞病变的情况,结果显示,除GCF外,SCRV还可引起FHM和EPC细胞产生病变。理化性质测定表明,SCRV对氯仿、温度和pH敏感,在46℃水浴1小时后病毒完全灭活;当在pH低于3或高于10的环境中,SCRV也彻底灭活。3、SCRV的分子生物学特征。经差速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提纯SCRV,并经12%SDS-PAGE电泳,显示SCRV有五条主要蛋白带,从大到小分子量分别约200 kDa以上、65 kDa、47 kDa、35 kDa和28 kDa。参照已知资料分析,推测它们依次是RNA依赖的RNA聚合酶蛋白( 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protein,L)、糖蛋白(Glycopro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