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脂耶氏酵母异源合成人参皂苷CK和齐墩果酸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5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参皂苷Compound K(CK)是人参中具有抗肿瘤、抗炎等活性的稀有四环三萜类达玛烷型皂苷,其前体化合物原人参二醇(Protopanoxadiol,PPD)本身也具有较强的抗肿瘤和抗氧化活性。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OA)是具有保肝、抗肿瘤活性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也是齐墩果烷型人参皂苷的前体化合物。目前,还未有利用解脂耶氏酵母(Yarrowia lipolytica)异源合成三萜类化合物的报道。本论文以解脂耶氏酵母为三萜类化合物生产底盘菌株,结合合成生物学与代谢工程方法,分别从基因工程改造、代谢途径优化与适配、组学检测与分析和关键酶活性提升等角度构建并优化了分别合成人参皂苷CK和齐墩果酸的解脂耶氏酵母工程菌株。研究结果如下:
  通过在解脂耶氏酵母ATCC201249中重构达玛烯二醇(Dammarenediol II,DMD)合成途径,进而将原人参二醇合成所需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PPDS及NADPH-P40还原酶ATR1共表达获得原人参二醇合成菌株;针对三萜合成过程的限速步骤,单基因和多基因水平过表达甲羟戊酸途径(MVA)及下游2,3-氧化鲨烯合成途径基因,在筛选最高原人参二醇产量菌株基础上,引入人参皂苷CK糖基转移酶UGT1后,构建重组菌株YL-CK1,人参皂苷CK摇瓶产量21.7mg/L。
  通过引入mixedAS合成酶基因、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CYP716A12及其还原酶ATR1,经前体代谢途径优化,获得齐墩果酸摇瓶产量为48.1mg/L的工程菌株YL-UA/OA;通过引入β-香树脂醇(β-amyrin)合成酶bAS、CYP716A12及ATR1,并将MVA途径多基因组合过表达,经筛选工程菌株YL-OA7的齐墩果酸摇瓶产量为92.1mg/L;构建过程中针对rDNA位点片段整合方式效率偏低的缺陷,提出zeta位点多片段整合方式,三基因片段整合阳性率由1.5%提高到55%左右。
  针对DMD和β-amyrin不能完全转化的问题,对产CK工程菌YL-CK0、产齐墩果酸的工程菌YL-OA7和原始菌株ATCC201249胞内代谢物变化进行系统分析。当共表达P450及其还原酶ATR1时,胞内十六碳烯酸(C16:1)与十六碳烷酸(C16:0)相对含量大幅提高,说明可能由于脂肪酸代谢过程的P450酶系竞争ATR1传递的电子,因而PPDS和CYP716A12的活性不能完全发挥,导致前体DMD和β-amyrin不能完全转化。考虑到代谢途径影响决定性因素在基因层面,因此,采用RNA-Seq技术对转录组进行研究,当DMD和β-amyrin积累时,2,3-氧化鲨烯向羊毛甾醇合成途径的多基因表达水平整体提高,导致代谢物流向甾醇合成。综合推测,DMD和β-amyrin未能完全转化的原因在于P450酶所需电子传递过程受到竞争,P450酶活和转化率受限,使该步反应成为限制步骤。
  为了提高DMD和β-amyrin转化率,构建并优化了PPDS-ATR1,CYP716A12-ATR1融合蛋白,以提高P450氧化系统电子传递效率。研究了P450和ATR1跨膜区的截除以及两结构域间连接多肽(linker)的长度对P450氧化系统活力的影响。通过优化,在构建的蛋白融合表达工程菌株中,DMD转化率由71%提高到98%以上;β-amyrin转化率由82%提高到接近100%,辅以构建不同来源的HMG1基因的MVA途径优化过程,5L发酵罐中,融合蛋白PPDS-ATR1、CYP716A12-ATR1可以稳定地发挥出高催化活性和转化效率,人参皂苷CK产量达到161.8mg/L,齐墩果酸产量达到540.7mg/L。
其他文献
活性染料的传统染色工艺需加入大量的无机盐(30~150g/L),以消除染料与棉纤维之间的电荷斥力,提高活性染料利用率。染色结束后,大量无机盐残留且难以降解,导致染色废水处理负担重,易造成环境污染。采用染色助剂对棉纤维进行阳离子化改性,可有效提高棉纤维与染料之间的亲和力,提高活性染料的上染率及固色率,从而达到染色时减少或不使用无机盐的目的,但现有染色助剂对棉纤维阳离子改性后,存在染色匀染性差、色光变
学位
1987年,为了表彰C.J.Pedersen(佩德森)、J.M.Lehn(莱恩)、D.J.Cram(克来姆)三位化学家在超分子化学理论方面的开创性工作授予其诺贝尔化学奖,自此以后,超分子化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受到科学家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并逐渐渗透到化学、材料、生物乃至科学界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超分子化学也叫主客体化学,其主要是利用范德华力、氢键、卤键、静电作用、π─π堆积作用、
学位
啤酒花是啤酒酿造的“灵魂原料”,在啤酒风味的形成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啤酒花种植国,但国产啤酒花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较弱,加之近些年啤酒花“间种”、以次充好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啤酒厂对国产啤酒花产品的信心严重不足。虽然行业内早已制定出啤酒花的质量评价标准,但已无法满足目前啤酒酿造行业对获取啤酒花产品真实性的需求。因此,针对国产啤酒花的品种和品质特性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十分必要。本
学位
有机半导体材料是有机光电功能材料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设计合成具有高效电荷传输性能的新颖有机化合物,并探索其结构-性质关系,对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致力于研究π-电子高度离域而分子骨架高度刚性的平面(准)C_(2v)对称型的低电荷迁移能垒(即低的重组能λ)的稠杂环芳香化合物。具体而言,论文以C_(2v)对称的吖啶酮为骨架,在其上引入给电子基团,合成了吲哚稠合吖啶酮和苯并噻吩稠合吖啶
学位
Mg因为具有较高的理论储氢密度(7.6 wt.%)、价格低廉、储量丰富等优点而备受关注,但是其吸放氢动力学性能缓慢、吸放氢温度过高等问题,限制了它在氢能领域的实际应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Mg/MgH2储氢体作为研究对象,在全面综述了国内外Mg基储氢材料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利用原位合金化和氧空位效应分别设计了 Ni基化合物、不同形貌纳米CeO2、双组份Ni-CeO2掺杂,用于改善Mg/MgH2体系的
学位
金属有机框架(MOF)是一类由金属离子或团簇与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作用而形成的具有周期性网状结构的多孔材料。MOF材料因具有可调的孔道结构、丰富的不饱和金属位点以及可功能化的有机配体,在光、电、磁、吸附、分离、催化等诸多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本论文调控合成了MOF纳米晶和纳米级厚度薄膜,通过吸附纳米粒子、掺杂不同金属或与聚合物复合等方式构筑复合材料,并对它们的催化性质、稳定性、吸附能力和导电性等方面展开
学位
高分子材料具有耐腐蚀、抗结垢、密度轻、易加工性以及价格低廉的优点,在化工、石化、制药、电子计算机以及国防工业等诸多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大多数高分子材料由于其导热性能较差,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本论文采用仿生学思想,制备和表征了一系列复合导热高分子材料,系统地研究了材料的导热性能和机械性能,并采用导热模型阐释了导热填料增强机理,并探索了材料其在化工换热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主要内容和研究结论如
氢化镁(MgH2)具有较高的理论含氢量(7.6 wt%)和良好的可逆储氢性能,被认为是最具前景的固态储氢材料;但其热力学稳定性和动力学能垒较高,阻碍了实用化进程。催化掺杂是改善MgH2储氢性能的有效手段。然而,MgH2的吸/放氢行为与催化剂的空间分布、形貌及载体之间的相关性缺乏系统认知,尤其是催化剂、载体与氢化物的原子交互作用、界面耦合效应未知。为此,本文在综述固态储氢原理、MgH2性能改善及进展
学位
基于核酸药物分子的基因治疗是一类极具前景的治疗方式,但缺乏安全有效的核酸递送载体是制约基因治疗进一步向临床转化的关键因素。传统的非病毒型核酸递送载体主要是利用核酸分子带负电的特性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将其与阳离子载体进行复合,进而实现对核酸药物的压缩保护。这类输送载体的构建策略简单高效,然而阳离子载体普遍存在生物毒性等问题,制约其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核酸分子作为一类内源性生物大分子,不仅有着极好的生物相
学位
具有可控形貌的贵金属纳米颗粒由于其独特的光学和结构特性,而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但是目前合成贵金属纳米颗粒的方法仍然较为繁琐且成本昂贵。因此,开发新的方法合成高产率形貌均一的贵金属纳米颗粒是实现其大规模应用的基础,也是这个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此外,现有关于纳米材料的生长机理研究大部分都是基于非原位的观测手段推测的,如果能通过原位电镜技术实时观测纳米颗粒的化学反应行为,将对纳米材料生长的机理研究起到不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