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关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要求,旨在丰富学生文本阅读的多元体验,提高学生适应实际生活的阅读能力。随着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日益受到教育各界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积极探索、研究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的综合阅读水平。然而,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部分教学策略显得比较松散,不具针对性,缺乏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指导性作用。 本研究以小学语文五、六年级为切入点,从理论与实践两层面对培养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笔者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来明晰“非连续性文本”的相关概念,并创造性地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非连续性文本是以语言文字、图表图像为表征,具有形式或语义间断的符号组合体,能够传达特定信息以供读者阅读。随后从小学语文学科的视角探析了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及分类,并阐述了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价值。继而为全面了解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现状,笔者随机选取了鼓楼区三所教学水平较好的公立小学,对五、六年级进行了深入调查。而令人堪忧的是,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资源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稀缺,与连续性文本相比,比例严重失衡且类型单一,缺乏多样性;二是小学生对此类文本阅读能力偏低,却又得不到教师有效的指导;三是一线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评价明显偏向于采用量化手段而忽视质性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通过整理分析国内外相关教学案例,从优秀教学案例中汲取了养分。分别从教材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方法的选取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这四个方面提出了关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策略建议。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评价方面,本研究倡导对非考试类的非连续性文本采用质性评价,结合新课改中注重过程性评价的要求,重点提出了观察评价法和主题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评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