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未来科技与产业的发展方向,体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力争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瞄准技术前沿把握产业变革方向,围绕重点领域优化政策组合,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空间。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已经贯彻到产业科技创新的各环节、各方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基础在于科技协同创新,核心在于产业协同创新。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的背景下,促进科技创新不断突破地域和组织的界限,更加快捷高效地实现技术更新换代和科技成果转化,使得新规则和新秩序逐渐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在对专家学者有关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相关概念以及理论进行深入分析。然后,以江苏为例开展有关研究,在实地调研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江苏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例,构建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并从网络规模与密度、网络位置属性、网络派系、网络核心-边缘结构、网络结构洞等方面精准把握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的特征;最后,基于改进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从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角度以江苏省为例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的实证分析。得到主要结论: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协同创新网络密度整体水平还不高,协同创新主体间并没有建立广泛的联结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协同对于其创新绩效具有促进作用;虽然政府直接资助R&D项目是目前我们国家政府宏观调控产业创新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最好的制度安排,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角色,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供给侧"改革;此外,我国目前中介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中介机构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的支撑作用仍显不足。因此,进一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具有明显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