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照强度与光周期对虎斑乌贼胚胎和幼乌贼的影响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smagic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s)是中国南海主要的乌贼渔业资源,其具有个体大,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饵料转化率高、口味鲜美、营养价值高等优点,是一种极具养殖前景的经济头足类。随着虎斑乌贼规模化繁育工作的开展,关于生态因子对虎斑乌贼胚胎发育和幼乌贼生长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本文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与光周期对虎斑乌贼胚胎发育和初孵乌贼生长存活等的影响,旨在确定其苗种繁育过程中的最佳光照条件,以期为其人工育苗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为探究光照强度对虎斑乌贼受精卵孵化的影响,采用单因子试验方法,研究了5个光照强度梯度(10、30、50、70、90μmol?m-2?s-1)对虎斑乌贼胚胎整个发育过程中胚胎发育时序、孵化率、卵黄囊断裂率、培育周期、孵化周期、初孵幼体体质量与胴长、幼体出膜7d后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胚胎发育速度逐渐加快,不同发育阶段受光照强度影响不同,在胚胎发育后期(内骨骼形成期~出膜期)受光照强度的影响比前期(卵裂期~胚体形成期)更显著(P<0.05)。孵化率、培育周期、初孵幼体体质量与胴长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卵黄囊断裂率则逐渐增大。最适光照强度为30μmol?m-2?s-1,此光照强度下孵化率为(90.0±4.1)%,卵黄囊断裂率为(7.3±1.5)%,培育周期为(25.50±0.35)d,孵化周期为(8.10±0.89)d,初孵幼体体质量为(0.213±0.011)g,胴长为(1.013±0.022)cm,出膜7d后存活率为(97.1±4.0)%。因此在实际生产中,要避免阳光直射,采取适当的遮光措施。
  为探究光周期对虎斑乌贼受精卵孵化的影响,采用单因子试验方法,研究了5个光周期梯度L:D(0h:24h、6h:18h、12h:12h、18h:6h、24h:0h)对虎斑乌贼整个发育过程中胚胎发育时序、孵化率、卵黄囊断裂率、培育周期、孵化周期、初孵幼体体质量与胴长、幼体出膜7d后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L:D(0h:24h、6h:18h、12h:12h、18h:6h、24h:0h)四组的胚胎都经过24.5d孵化出膜,而L:D(24h:0h)组胚胎在骨板轮层三层期后发育出现延滞,最终经25.5d孵化出膜;随着光照时间的增加,出膜7d后存活率、初孵幼体体质量、胴长和卵黄囊断裂率未出现显著性变化(P>0.05),培育周期和孵化周期则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孵化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稳定的变化。最适光周期为L:D(12h:12h),此光周期下孵化率为(88.7±1.8)%,卵黄囊断裂率为(8.7±1.8)%,培育周期为(25.00±0.50)d,孵化周期为(7.00±3.20)d,初孵幼体体质量为(0.209±0.005)g,胴长为(0.998±0.026)cm,出膜7d后存活率为(96.8±7.1)%。因此,在虎斑乌贼胚胎发育过程中,选择L:D(12h:12h)为光周期条件,对提高苗种孵化效率,降低成本,节约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为探究养殖过程中光照强度对虎斑乌贼生长、存活、代谢及相关酶活的影响,采用单因子试验方法,分析了不同光照强度(10、30、50、70、90μmol?m-2?s-1)下乌贼特定生长率、存活率、耗氧率、排氨率,肌肉中乳酸含量,呼吸代谢酶(鳃中己糖激酶(HK)、鳃中丙酮酸激酶(PK)、肌肉中乳酸脱氢酶(LDH))、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乌贼的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均呈现先稳定后逐渐下降的趋势,10μmol?m-2?s-1和30μmol?m-2?s-1组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10μmol?m-2?s-1和30μmol?m-2?s-1光照条件下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8.428±0.220)%/d和(8.466±0.173)%/d,存活率分别为(79.20±5.93)%和(80.00±4.90)%;耗氧率和排氨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呈现先缓后急的上升趋势,在光照强度为90μmol?m-2?s-1条件下为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肌肉中乳酸含量则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10μmol?m-2?s-1组的乳酸含量与30μmol?m-2?s-1和50μmol?m-2?s-1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鳃中HK和PK活性先稳定后逐渐降低,在光照强度为10μmol?m-2?s-1和30μmol?m-2?s-1条件下活性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肌肉中LDH则在这两种光照强度下活性最低,且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肝脏中SOD活性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70μmol?m-2?s-1光照强度下活性最高[(104.93±4.17)U/mgprot],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MDA含量随光照强度的增强先稳定后逐渐增加,在光照强度为90μmol?m-2?s-1时含量最高[(5.06±0.35)nmol/mgprot],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研究表明,10μmol?m-2?s-1和30μmol?m-2?s-1条件下乌贼生长、发育和免疫机能处于最佳状态,适合规模化养殖,一旦超过此范围,光照越强,受到的胁迫越大,越不适合乌贼生长和存活,因而在实际养殖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太阳光直射,做好遮光措施。
  为探究养殖过程中光周期对虎斑乌贼生长、存活、代谢及相关酶活的影响,采用单因子试验方法,分析了不同光周期L:D(0h:24h、6h:18h、12h:12h、18h:6h、24h:0h)下乌贼特定生长率、存活率、耗氧率、排氨率,肌肉中乳酸含量,呼吸代谢酶(鳃中己糖激酶(HK)、鳃中丙酮酸激酶(PK)、肌肉中乳酸脱氢酶(LDH))、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光照时间的增加,乌贼的特定生长率呈现先增加,后稳定,再减小的趋势,L:D(12h:12h)组和L:D(18h:6h)组的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明显(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存活率随着光照时间的增加呈先逐渐增加后急剧下降的趋势,各组之间存活率均差异显著(P<0.05),L:D(12h:12h)组的存活率最高,达(78.40±2.19)%,L:D(24h:0h)组的存活率最低,仅为(34.40±6.69)%;耗氧率和排氨率随光照时间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稳定,再上升的趋势,在光照时间为24h时达最大值,肌肉中乳酸含量则呈现先下降,后稳定,再上升的趋势,L:D(12h:12h)组乳酸含量显著低于除L:D(18h:6h)组外的其他组(P<0.05);鳃的HK和PK活性随着光照时间的增加先上升,后稳定,再下降,并在光照时间为12h时有最大值,各组之间的LDH活性差异显著(P<0.05),在光照时间为12h时有最小值;肝脏中SOD活性呈先降低,再上升的趋势,MDA含量呈先下降,后稳定,再上升的趋势,两者均在光照时间为12h时存在最小值。研究表明:初孵乌贼在光照时间为12h时能更好地生长和存活,且代谢稳定,从节约能源角度出发,L:D(12h:12h)是虎斑乌贼规模化养殖最适的光周期条件。
其他文献
鲤春病毒血症是由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pring viraemia of carp virus,SVC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为中国一类动物传染病,最易感染鲤科鱼类,具有高死亡率和高传染性特点,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或预防手段,严重影响鲤科鱼类养殖业的发展。许多研究人员尝试开发治疗和预防SVC的药物或相关疫苗,其中具有多种优良特性的益生菌被考虑用来作为佐剂。益生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
堆肥法是病死猪尸体无害化处理的常见方法之一。为探究堆肥法在病死猪尸体无害化处理方面的作用,以缩短堆肥周期、提高堆肥产品质量,本试验从病死猪好氧堆肥样品中筛选高效降解蛋白质和脂肪的安全菌株,并对筛得的高效菌株进行16SrDNA鉴定;经拮抗试验后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构建病死猪堆肥高效降解复合菌系,利用单因素试验、Box-Benhnken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方法对功能复合菌系的产酶条件进行优化;最后应用于现场堆
学位
根系呼吸作为植物地下部分代谢的中心,不仅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能量,通过消耗地上光合作用产生的碳素营养来带动整个植株的代谢,因此,根系呼吸是植物进行碳氮循环过程的主要途径。本文以新疆主栽经济树种核桃(Juglans regia Linn.)幼苗为研究对象,基于盆栽条件下控制性施氮实验,以核桃不同径级根系呼吸特点及其对氮供给水平的反应为线索,借助植株根系整株挖掘、仪器测定和实验室化学分析测定等技术手段,
学位
红壤坡耕地是我国南方红壤区重要的土地资源,同时也是南方重要的商品粮及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由于人类长期不合理耕作,加剧了坡耕地地力衰退及水土流失,导致生产力下降。红壤坡耕地地区水热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潜力巨大。由于红壤本身粘粒含量大,易板结、酸化,加之耕作和施肥不当,红壤坡耕地出现水土流失、土壤质量下降等现象,导致农业生产能力有所下降。因此,通过探讨农业耕作措施来改善土壤属性,
学位
印楝素(Azadirachtin)是一种新型的植物源农药,近年来得到了急速发展,但有关其对蟹类养殖安全性评价的资料较少。本实验采用静水方法研究印楝素对合浦绒螯蟹(Eriocheir hepuensis)的急性毒性效应,主要通过半致死浓度摸索、相关氧化指标测定、相关基因克隆、分析和基因表达规律分析等途径来研究印楝素对合浦绒螯蟹的毒性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半致死浓度摸索结果:在p H值为7.5~8.
学位
黄河鲤是世界上最早养殖的淡水重要鱼类之一,为了提高其经济价值,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经过多年的选育已获得增长速度较快和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黄河鲤新品系。为了加快其遗传进展,通常采用分子辅助育种技术手段来缩短世代间隔以进行后续选育。由于基因型检测的成本通常较高,一般通过结合传统的BLUP估计、候选个体的预选择和选择有限个候选功能位点开展分子辅助育种,这种方法是平衡选育成本和加大选
亲环素A(CyclophilinA,CypA)是一种广泛表达的细胞蛋白,参与感染、炎症等多种病理反应。CypA在多种病毒的复制过程中都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在神经坏死病毒复制中CypA发挥的作用知之甚少。NNV最先是从患病的海洋鱼类中分离出来的,目前已在120多种养殖和野生鱼类中都有报道,并给水产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最近还报道发现在实验条件下,一些淡水养殖鱼类也对NNV敏感。因此,对病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