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腰椎融合手术在临床上的应用逐年增加,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已成为融合术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到目前为止,邻近节段退变与腰椎融合手术的关系已在多篇文献中讨论,但关于ASD的发生机制尚不确切,其危险因素并没有明确的知识或数据,主要考虑可能与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生物力学的改变相关。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术后腰椎的融合角度可对术后的邻近节段椎间盘压力及椎间活动度有所影响,而这些生物力学的变化可能加速邻椎退变的发生。因此,适当的融合角度有助于减少邻椎退变的发病率。目的:探讨PLIF术后病变节段Cobb角的改变与邻椎退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诊断为腰椎退行性病变且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PLIF)的患者68例,病变累及为L4-5单节段,按PLIF术后病变节段的融合角度是否大于5°分为A组(≥5°)和B(<5°)组各34例,其中A组融合角度(7.66±2.06)°,B组融合角度(3.59±0.99)°,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JOA评分、手术前后VAS评分及手术前后L3-4动力位成角,术后腰椎前凸角,术后C7矢状位平衡等指标,比较两组邻椎的退变情况。结果:两治疗组间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126.06±17.38)min,术中出血量(254.38±94.72)ml,术后引流量(258.62±117.67)ml,术前JOA评分(15.35±2.23),术后JOA评分(26.65±1.65),术前VAS评分(5.21±1.25),术后VAS评分(2.71±1.57),术前L3-4动力位成角(5.94±1.64),术后L3-4动力位成角(7.79±2.30),术后腰椎前凸角(36.62±3.22)°,术后C7矢状位平衡(2.23±0.98)cm;B组:手术时间(130.82±18.22)min,术中出血量(264.65±84.59)ml,术后引流量(260.88±85.89)ml,术前JOA评分(14.79±2.29),术后JOA评分(26.94±1.18),术前VAS评分(5.18±1.27),术后VAS评分(2.94±1.50),术前L3-4动力位成角(5.55±1.90),术后L3-4动力位成角(9.11±2.65),术后腰椎前凸角(34.84±2.80)°,术后C7矢状位平衡(2.71±1.07)cm,其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JOA评分、术后JOA评分、术前VAS评分、术后VAS评分、术前L3-4动力位成角、术后C7矢状位平衡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椎前凸角、术后L3-4动力位成角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VAS评分、L3-4动力位成角与术前JOA评分、VAS评分、L3-4动力位成角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角度与C7矢状位平衡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15(P<0.05),与术后腰椎前凸角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43(P<0.05)。PLIF术后A组邻椎退变发病人数为3例,发病率为8.82%,B组邻椎退变发病人数为10例,发病率为29.41%,两组比较A组邻椎退变率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腰椎管减压内固定融合术的患者,病变节段的融合角度过小可使相邻节段更易于发生退变,并且容易引起脊柱矢状面的失衡,加速了邻椎退变的发生,降低了患者的临床疗效,术中应避免融合角度过小,从而降低领椎退变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