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血管生成素2小干扰RNA质粒构建及对心肌梗塞治疗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3191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了血管生成素(Ang)家族是唯一含受体激动剂及抑制剂的促血管生成因子[6]。Ang-1与Ang-2是天然的拮抗剂。一般认为,Ang-1能稳定血管内皮,与VEGF协同作用,促进血管损伤后的再内皮化[7]。而Ang-2则可降解内皮周围细胞及基质,在VEGF存在时,增加内皮细胞对VEGF的敏感性,促进血管新生;但在VEGF缺乏时,则导致血管消退[8]。目前有关这两种生长因子的作用主要来自对肿瘤的相关研究,并且认为Ang-2是肿瘤血管新生的标志,与肿瘤恶性程度密切相关[9]。 本文研究发现了Ang-2的高表达可能对缺血的心肌血管再生并非必须[13]。这些都使我们可以认为,心肌梗塞后Ang-2的高表达并不是一种血管新生的保护机制,而极有可能是一种病理反馈机制:缺血缺氧-Ang-2上调—拮抗Ang-1-心力衰竭—缺血缺氧。同时,Ang-2还可导致血管蜕变,内皮细胞凋亡[14]。因此,如果能降低心肌梗塞后Ang-2的表达水平,则在心肌梗塞后续血管重建和心功能维持上有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文揭示了Ang-2的功能确实存在组织特异性,心肌梗塞后Ang-2的高表达并非血管生成所必须,反而对心功能产生不良影响。用“分子搭桥”对心肌梗塞进行治疗时,同时对Ang-2表达进行干扰很有必要。
其他文献
教师资格证国家统考背景下,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学课程的开设更具现实意义.通过对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学课程教学与考试效果的研究,提出心理学课程教学一方面需要提升学生知识理论
目的通过了解家长对在园儿童的发热认知程度、就诊的医疗需求情况,为发热儿童家长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基于家庭情况、城乡地区不同对在园儿童家长发热认知及医疗需求进行差异性探讨和分析。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于2017年10月~2018年2月选取秦皇岛10个幼儿园,包括城镇幼儿园3所,在园儿童626人,农村幼儿园7所,在园儿童443人。对在园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家庭的一般情况;儿童发热后
研究背景和目的:学习记忆研究是当今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氯胺酮作为全身麻醉药和短效镇痛剂,自1965年应用于临床至今。近年来小剂量氯胺酮在术后镇痛和慢性疼痛治疗中应用较
目的 蛋白尿是肾脏疾病进展的重要因素,足细胞上蛋白分子结构、功能异常是引起蛋白尿的重要原因;肾脏纤维化是终末期肾脏疾病的共同途径,CTGF在肾脏纤维化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