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权分置是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最基本的特征,即股权高度集中并且居于多数地位的国家股,法人股不可流通,可流通的股份只是少数的社会公众股,正是由于流动性的不一致才导致两类股份股东利益基础的不一致,以此为根源,引发了公司治理等一系列缺陷,诸如委托代理问题的恶化、内部人控制严重、经理人激励约束机制弱化等。因此可以说股权分置是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诸多缺陷的根本所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之后,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会发生重大变化。而股权结构的变化是否提高了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这是本文试图要回答的。文章立足于股权结构的变化,着重研究了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变化,而股权结构的变化又进一步作用于公司治理效率,最终直接影响到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上。作者在回顾了有关研究文献和理论的基础上,围绕着“股权结构—公司治理—公司绩效”的思路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在股改前后的变化进行了综合分析。从相关概念和理论对股权结构如何通过公司治理进而影响公司绩效进行分析,并通过统计描述方法对参加股改的上市公司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股权结构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前后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变化非常大,即流通股的比例在股改之后逐年加大,流通股比例的增大进一步促进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进而提升了公司的经营绩效,该结论在本文中的实证研究部分也已通过主成分因子分析方法得到论证。股权分置是造成公司经营绩效不高的重要原因,只有大力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实现股份的全流通,使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形成共同的利益基础,才能使公司的所有股东来共同关注如何来提升公司治理效率,唯有如此,公司经营绩效才有可能得到真正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