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位伦理学家孔子,首次系统、全面的建构了中国古代道德理论体系,其道德教育思想是孔子道德理论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详细分析了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就社会背景而言,孔子德育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商业兴盛、文化下移使孔子德育思想的产生成为可能,而这一时期王道衰落、霸权盛行,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时有发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使孔子德育思想的产生成为必要;就家庭背景而言,孔子生活在没落的贵族家庭,贵族的出身使他在为儿嬉戏时仍能经常“陈俎豆,设礼容”,而家道的没落也使他“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孔子希望能通过道德教育实现个体的“为仁由己”、“克己复礼”,群体的“以和为贵”来恢复社会秩序。在孔子德育思想形成背景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德合天地的“圣人”、德才兼备的“贤人”、笃行信道的“君子”、心定计守的“士”四个层次递进的德育目标,进而阐述了以“仁”为道德教育核心、以“义”为道德教育价值准则、以“礼”为道德教育基本规范、以“智”为道德教育认知标准、以“信”为道德教育基本要义的德育内容。在此基础上,论文分析了孔子德育的基本原则,包括重视仁智勇三种道德素养、遵循诗礼乐三个道德培养层次、培养推己及人的道德思维、践行克己复礼的道德行为,并探讨了孔子德育的主要方法,对于为政者来说要做到仁政爱民,对于为师者来说要做到教学相长,对于为己者来说要做到克己内省,对于为群者来说要做到以和为贵。在上述的基础上,本文对孔子德育思想做出历史评价,通过对孔子德育思想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思考评价,创新性的提出了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对德育目标进行层次性转化,对德育内容进行多维性转化,对德育方法进行个性化转化。最后分析了孔子德育思想对培育国际和平、推进社会和谐以及提升当代学校道德教育三方面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