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机器人天地增强现实人机交互技术研究

来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fall5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地球轨道卫星的需求越来越多,如何保证地球轨道卫星的寿命是各国航天技术人员必须面对的一大挑战。特别是现在航空技术的发展还没有达到能够随时安全的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地步。使用太空机器人系统进行卫星维修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对象。但是由于太空和地面存在巨大的距离差,地面人员无法直接观察到太空中的环境,从而无法保证操作安全。增强现实系统已经在航天领域证实了能够为操作人员提供太空场景的有效显示,从而有力的“穿透”天地距离,直接将太空环境显示在面前。为了提升太空机器人系统在太空远距离复杂环境下的安全操作和任务效率,解决天地时延问题对太空机器人系统操控的影响,增强操控人员的态势感知能力,本文提出了太空机器人天地增强现实人机交互系统,并按照研究进程一一进行了介绍:首先,本文分析了本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探讨了人机交互系统、增强现实系统概念、要求、功能以及使用的技术软件。其次,介绍了人机交互增强现实系统的组成,分别阐述了系统的整体运行模式,以及系统组成模块,明确了四大核心组件:太空场景成像、仪表符号生成、增强现实处理、人机交互可视化模块。接着,本文开始对太空场景模型进行设计,设计包括:服务卫星、客户卫星、机械臂、执行器、可更换电池等。同时介绍了一种用于路径规划的Bezier算法。然后,设计了用于操作的虚拟增强现实作业要素,包括虚拟标线对准框、威胁告警、按键和虚拟仪表、作业进程指示、三维空间坐标显示、高速飞行通道等。之后,重点研究了人机交互控制与显示处理。逐步介绍了包括太空机械臂运动学、人机交互图像处理等元素,详细探讨了它们的原理和实现方法,以及人机交互显示设计。最后介绍了在天地人机交互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遥操作预显示处理,并分析了其在增强系统操作人员操作安全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利用计算机仿真的方法,结合太空更换电池任务,实现了太空机器人天地增强现实人机交互系统软件,以视觉环境仿真、传感器成像作为太空场景,以虚拟仪器仪表和三维空间符号展示在服务卫星执行更换电池任务中飞行状态信息和操作过程中各部分的位姿信息,以增强现实技术全方位辅助、提升系统操控人员对太空环境的认知。结果表明,太空机器人天地增强现实人机交互系统能够有效的辅助太空机器人系统控制任务,降低获得场景信息的理解难度,降低系统操作人员工作量,有效的提升操作任务准确性和安全性。
其他文献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城乡社区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社区建设是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为贯彻落实浙江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
进入新时代,为了更高质量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农村基本公共文化建设成为其重要内容和智力软支撑。近年来,青海
今年是我的研究生导师、苏州大学中文系教授潘树广先生(1940—2003)去世十周年的纪念日子。在去年,师母诸美芬女士就联系出版了《潘树广自选集》(江苏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版),这是
一、上市银行审计制度的变迁及现状2000年之前,上市银行遵循证券法规的要求,执行与上市公司(A股)相同的审计制度,即由国内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审计.2
<正>儿科门诊以呼吸道感染就诊较多,以春秋两季发病为特点,抗生素药物选择是儿科治疗支气管炎、肺炎的药物之一,且新品种不断上市,其合理与否是治愈患儿疾病、减少不良反应、
广西玉林州佩村龙狮运动历史悠久。为了进一步发展玉林的龙狮运动,通过对龙狮运动的特点、社会功能及玉林市州佩村龙狮运动的开展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得出州佩村龙狮运动在发
人参(Panax Ginseng)为五加科植物,是我国名贵的中药材,其具有生津止渴、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效,常被用于滋补品。查阅文献可得,人参具有多种活性成分,其中皂苷类、多糖类是最主要的活性成分,其药理学活性主要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脑血管以及抗肿瘤方面。相对而言,人参的脂溶性成分研究较少,为了充分利用人参的有效成分,本文主要对人参倍半萜的抗肿瘤活性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并进一步阐述其相关作用机制,同时
<正>在厚植理想信念上深耕细作;在锤炼业务本领上多管齐下;在传递关心温暖上坚持不懈。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作为。医院事业发展关系民生,新时代更应阔步前行,而青年正是前进中
文章结合合肥滨湖新区的地质条件,分析总结了工程地质的类型及特性,阐述其不良地质问题及防治对策,结果证明,对合肥滨湖新区以及周边地区类似工程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和
本文是《试论大文献学》的续篇。《试论》发表后,有许多同志写稿参与讨论。笔者读了潘树广先生的《大文献学散论》后,受到很大启发,除了表示赞成的意见外,又从另一个侧面对大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