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运城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中游,总面积86 861 hm2,是山西省湿地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也是山西省鸟类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其主要保护对象为大天鹅、灰鹤、迁徙性水禽类及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自2001年5月成立至今,未见到鸟类区系及多样性研究报道。本研究于2014~2016年期间,通过对运城湿地保护区全境鸟类调查,论述了本区鸟类多样性组成、分布、种群数量及动态变化,结果如下:1.保护区内共记录到鸟类205种,隶属于18目54科。其中雀形目鸟类共24科80种,占本区鸟类总种数的39.02%;其次是鸻形目,8科37种,占18.05%;雁形目1科22种,占10.73%。水鸟(目、鹈形目、鹳形目、红鹳目、雁形目、鸻形目、鹤形目及佛法僧目)合计共87种,占本区鸟类总种数的42.44%,体现了湿地鸟类的组成特征。区系组成上以古北界为主,共133种,占总种数的64.88%,东洋界16种,广布种56种。在居留型方面,留鸟有54种,夏候鸟有56种,冬候鸟有35种,旅鸟有59种。2.保护区205种鸟类中,属于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有黑鹳、白尾海鵰、大鸨3种;属于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有白琵鹭、大天鹅、鸳鸯、雀鹰、大鵟、游隼、灰鹤等共27种;被列为山西省省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有13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动物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种的有鸿雁;列为易危种的有黄爪隼、大鸨。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议的有105种,列入中澳候鸟保护协议的有32种。3.对4个季节的鸟类多样性分析可知:Shannon-Wiener指数,秋季(3.617)>夏季(3.062)>春季(2.923)>冬季(2.196);G-F指数,春季(0.795)>夏季(0.756)>秋季(0.729)>冬季(0.614)。春季鸟类的物种数比夏季和秋季的多,G-F指数最高,但春季鸟类种间个体数差异较大,分配不均匀,因此Shannon-Wiener指数低于后两者。4.本次研究将保护区的生境类型细分为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滩地、人工林、村庄7种生境。对7种生境鸟类群落组成和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沼泽湿地鸟类种类最多,河流湿地鸟类数量最多;Shannon-Wiener指数人工湿地(3.447)>湖泊湿地(2.808)>滩地(2.790),G-F指数滩地(0.649)>湖泊湿地(0.643)>人工湿地(0.642),湖泊湿地、人工湿地和滩地3种生境鸟类多样性较丰富。比较7种生境之间鸟类群落的相似性得出:湖泊湿地-人工湿地(0.643)相似性最高。5.2016年1月对运城湿地保护区鸟类进行调查时共记录到大天鹅3 778只,大天鹅主要的越冬地在平陆三湾和芮城圣天湖。保护区内越冬的灰鹤约有200~300只,主要分布在河津、万荣黄河滩和盐湖的盐池。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灰鹤在河津黄河滩的越冬地向南偏移了近10 km,主要活动在万荣西滩,且灰鹤数量急剧减少。6.保护区境内繁殖鸟类主要有反嘴鹬、黑翅长脚鹬、环颈鸻、普通燕鸻、白骨顶、苍鹭等。反嘴鹬、黑翅长脚鹬、环颈鸻主要的繁殖区在盐池的盐碱滩;普通燕鸻主要的繁殖地在万荣西滩;白骨顶主要的繁殖地在鸭子池;苍鹭的主要繁殖地在平陆的好汉坡。7.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保护区存在过度开垦滩地、湿地污染、偷猎、农民保护意识较差等问题。建议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规划、采取措施恢复湿地、加强法律宣传教育工作、建立长期的鸟类监测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