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有着久远历史渊源的文化宝库。在这一宝库中,体裁多样的古典文学,尤其是雅致、优美而又深邃的古典诗词,无疑是最为炫目的一颗珍珠。汉语言曾被先人们凝练成了诸多不朽之作,而作为华夏文学的源头和古典诗歌的雏形,《诗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诗集之一,和荷马史诗差不多产生于相同的时代(公元前8至6世纪)。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诗经》正是以其淳朴的语言和“无邪”的思维,“体现了儒家这种修身、齐家、礼乐治国的思想”(汪榕培,任秀桦:1995:序1)。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和我国最古老的教科书,《诗经》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因而其英译必定会为西方人士打开一个了解和欣赏中华传统文化的窗口。 《诗经》的英译始于18世纪中叶,而后出现了众多《诗经》的全译本和选译本。本论文从中选择了四个影响力较大的全译本进行比较研究。这四个英译本分别是:詹姆斯·理雅各首次出版于1871年的非韵体译本,亚瑟·韦理首次出版于1937年的非韵体译本,许渊冲出版于1994年的韵体译本,以及汪榕培和任秀桦出版于1995年的韵体译本。这四个译本产生于三个不同的年代,两个韵体、两个非韵体,两个英国译者、三个中国译者,各个译者各自的文化背景和翻译动机又有所不同。由于上述差异,为论文中对这些译本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可行性。 本论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有关《诗经》的概述,分别介绍了《诗经》的采编、分类、历史和社会地位、创作手法以及诗歌特点,包括其“风雅颂”的分类、“赋比兴”的创作手法、其作为儒家经典和教科书的文化地位等内容。第二章首先回顾了两个半世纪以来《诗经》英译的历史,其次对论文所选择的四个英译本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全方位的详细描述。在第二章的末尾,作者对论文中使用的研究方法也进行了介绍。 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四个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宏观研究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