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利用CT血管造影检查采集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诊断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98例以及同期我院医学影像中心行胸部增强CT检查患者的相应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分析主动脉弓上三分支的相关形态因素与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病变程度和特点的关联性。并结合临床,合理评价CT血管造影检查技术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的地位。材料和方法:数据测量:1.病例组的选择: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诊断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并行胸主动脉CTA检查患者98例,其中男82例,女16例,年龄34-82岁,平均53.07±11.02岁。2.对照组的选择:同期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非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且在医学影像中心行胸部增强CT检查患者493例,随即抽取其中98例,其中男56例,女42例,年龄32-78岁,平均50.86±9.13岁。统计分析:将所获得图像数据信息传送至医学影像中心CT图像工作站进行后处理,以横断面图像为基础,结合血管分析软件,测量主动脉弓上三分支的相关数据,经过计算转换获得其角度及距离数值,使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本研究采集病例组和对照组各98例,结果发现:1.病例组与对照组的距离比较,Stanford B型AD患者左颈总动脉根部至升主动脉根部的距离比正常人群长,病例组为86.48±10.72mm,对照组为73.41±8.77mm。2.病例组与对照组的角度比较,Stanford B型AD患者头臂动脉升主动脉根部连线与水平面角度比正常人群小,病例组为80.18±3.70。,对照组为81.96±3.04°; Stanford B型AD患者左颈总动脉升主动脉根部连线与水平面角度比正常人群大,病例组为76.55±6.01。,对照组为75.65±4.60。3.病例组与对照组升主动脉冠状动脉开口至头臂动脉根部的距离、冠状动脉开口至左锁骨下动脉根部的距离、左锁骨下动脉根部主动脉弓切线角的度数比较比较p值分别为0.690、0.196、0.669,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尚不能认为Stanford B型AD患者与正常人群的不同。结论:1.冠状动脉开口至左颈总动脉根部的距离增大,头臂动脉根部主动脉弓切线角的角度减小,左颈总动脉根部主动脉弓切线角的角度增大,是Stanford B型AD发病的危险因素,对CTA检查发现此类人群,需警惕Stanford B型AD的发生。2.头臂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根部至升主动脉根部的距离以及左锁骨下动脉升主动脉根部连线与水平面的角度可能与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发生无关。3.主动脉弓上三分支的相关数据可以为以后TEVAR术治疗Stanford B型AD患者的支架设计提供数据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