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皮肤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措施,为临床对该类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4例皮肤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皮肤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为关键词或篇名检索2013-2015年CNKI、VIP及万方等国内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相关文献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本文报道4例皮肤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1例,疾病诊断时年龄4~48岁。4例患者均曾在外院误诊或诊断不明,病程2月~1年余。皮疹部位颜面颈部、四肢、腹部、外生殖器各1例;皮疹呈多形性,结节性损害4例,溃疡3例,浸润性红斑、丘疹及脓疱1例,囊肿、水疱1例。4例患者多次常规病原学检查均未见致病菌。4例皮损组织学特点均为感染性肉芽肿,抗酸染色均阴性。4例均诊断皮肤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联合利福平、克拉霉素及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疗程2~6个月。检索CNKI、VIP及万方等数据库,共收集到30例皮肤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例,其中17例具有较完整的临床资料。综合文献及本院报道皮肤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例共21例,85.71%病例发生于中青年,71.43%的患者有创伤性外伤或手术史,47.62%患者的皮损部位为四肢,38.10%为胸腹部(主要与手术相关),52.38%病例组织学改变为感染性肉芽肿,57.14%组织培养阳性,33.33%抗酸染色阳性,33.33%行PCR测序,33.33%未能对病原体分型。治疗方案主要是抗结核药与敏感抗菌药物联合化疗,61.91%患者予利福平、乙胺丁醇等抗结核药,80.95%患者予克拉霉素或阿奇霉素,42.85%予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或阿米卡星,52.38%患者的疗程为3~6个月,20例患者经治疗后皮疹均基本消退,治愈率达95.24%,仅1例随访半年后复发。结论:1.皮肤NTM感染多见于中青年,多有局部皮肤破溃史,常见致病菌包括海鱼分枝杆菌、脓肿分枝杆菌及嗜血分枝杆菌。2.皮损好发于四肢等日常暴露部位皮肤软组织,皮疹形态多样,病情发展慢,自觉症状轻微。3.组织病理学特点多为感染性肉芽肿改变。4.抗酸染色及组织培养的阳性率不高,PCR法技术要求高,难以推广普及,微生物学诊断困难。5.大多数NTM对抗结核药及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敏感,是经验性治疗的较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