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盆骨折常伴发骶丛损伤及骶丛撕脱伤,引起下肢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并可能伴有排尿,排便功能障碍。但目前临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骶丛撕脱伤的研究成为了目前骨科临床研究的一大难点问题。为进一步探讨骶丛撕脱伤的病理改变及治疗,动物实验是必不可少的途径。鉴于大鼠在动物进化上比较接近人类,大鼠常被作为神经损伤和修复的理想动物模型。本文对大鼠骶丛结构及功能做了基础性研究,在不打开椎管建立大鼠骶丛撕脱伤模型基础上,以健侧L6神经根作为新的动力源神经修复骶丛撕脱伤,通过术后大鼠一般情况观察,肌肉的湿重对比,电镜,结合肌肉横断面免疫组化等指标综合分析以健侧L6神经根作为动力源神经修复骶丛撕脱伤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第一部分SD大鼠动力源神经的选取研究目的:分析大鼠骶丛及坐骨神经的神经根组成,并分析各神经根对肌肉的具体支配功能,选取适合的动力源神经。研究方法:选用20只成年SD大鼠,雌雄不限,通过大体解剖了解坐骨神经的神经根组成;通过对L4-6神经根的刺激,分别检测股二头肌、小腿三头肌和胫前肌的肌电图,由此推断神经根对肌群的支配权重及定位关系。结果:20只大鼠中,L4-6型有17只,L4-5型3只,两大类型又分两种亚型。L4-5是坐骨神经支配下肢肌肉的恒定支,L6神经根主要参与小腿三头肌的运动功能,但有3只大鼠,L6不参与对三组肌肉的支配。结论:本实验基本明确了大鼠骶丛及坐骨神经的组成,利用肌电图的方法判定出大鼠下肢股二头肌、三头肌和胫前肌的神经根支配组成及权重,为选取适合的动力源神经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健侧L6神经根移位修复骶丛撕脱伤的实验研究研究目的:探讨采用健侧L6神经根移位修复骶丛撕脱伤的实验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研究方法:选用体重200-300g的成年SD大鼠共30只(复旦大学动物科学部提供),雌雄不限,随机分为3组(不吻合组、L6-L6吻合组、L6-L5吻合组)每组10只,右侧为实验侧,左侧为对照侧。术后观察各组大鼠的存活情况,对受试老鼠进行BBB评分;双侧股二头肌、小腿三头肌及胫前肌称重及肌肉横截面HE染色的对比研究;电镜检查吻合口远端神经生长情况;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肌电图检查(EMG)以评价吻合的有效性。结果:术后12周BBB评分吻合组较不吻合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吻合组右侧的股二头肌、小腿三头肌、胫前肌与不吻合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L6-L5吻合组效果较L6-L6吻合组好,三组肌群恢复速度在L6-L6吻合组内有差异,其中近侧股二头肌恢复效果相对较好,吻合口远端神经电镜观察可见大量再生有髓神经纤维。肌电图显示于三组肌肉可记录到波幅,其中以近侧股二头肌及小腿三头肌峰值较大,远侧胫前肌峰值较小。结论:健侧L6神经根移位加自体神经移植或健侧L6神经根移位与患侧L5神经根直接吻合均能重建截瘫大鼠坐骨神经的部分功能,其中健侧L6神经根移位与患侧L5神经根吻合组效果优于健侧L6神经根移位加自体神经移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