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以杜甫涉病诗为主要研究对象,涉病诗是指内容涉及到疾病描写(肉体上或精神上),以自我或他人、他物的疾病作为主要或次要描写对象,借此来抒发诗人情志的诗歌。本文在分析涉病诗创作内容和主题的基础上,重点探讨杜甫涉病诗的隐喻和意象,分析疾病对涉病诗风格和美学的影响。
绪论部分,交代涉病诗的定义,梳理该选题的研究现状,说明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阐述对杜甫涉病诗进行系统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主要梳理杜甫涉病诗的创作概况。以得病主体、患病种类和时空分布为标准,对涉病诗内容进行分类,了解杜甫在每个时期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杜甫涉病诗为主要研究对象,涉病诗是指内容涉及到疾病描写(肉体上或精神上),以自我或他人、他物的疾病作为主要或次要描写对象,借此来抒发诗人情志的诗歌。本文在分析涉病诗创作内容和主题的基础上,重点探讨杜甫涉病诗的隐喻和意象,分析疾病对涉病诗风格和美学的影响。
绪论部分,交代涉病诗的定义,梳理该选题的研究现状,说明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阐述对杜甫涉病诗进行系统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主要梳理杜甫涉病诗的创作概况。以得病主体、患病种类和时空分布为标准,对涉病诗内容进行分类,了解杜甫在每个时期的患病状况和患病历程;再从疾病给杜甫带来的观看世间万物的独特视角入手,将涉病诗归为社会、情感和生命三大主题。
第二章研究杜甫涉病诗的隐喻与意象,着重选取与疾病有关的隐喻“相如消渴”和“瘴疠”进行分析,窥探杜甫以病相如形象寄托的怀才不遇之感,以“瘴疠”透视杜甫身为中原文士对边隅文化的偏见和对贬谪之地的政治歧视。本文又对与疾病有关的“病态意象群”、“疗愈意象群”进行文化内涵分析,杜甫以病态意象群表达对动植物的怜爱和感同身受,诗、酒和秋风在涉病诗中具有暂时缓解诗人心疾的疗愈效果。
第三章是杜甫涉病诗的风格与美学研究。对沉郁顿挫、开阖排奡和独茧抽丝的涉病诗风格进行分析,指出沉郁顿挫主要体现在思想之深刻含蓄和情感之跌宕起伏,条理清晰构成独茧抽丝风格,开阖排奡以诗内叙述空间的频繁转换为主要特征。本文又对“以病为美”和“以悲为美”的审美趋向进行分析,窥探杜甫以瘦弱文士形象、病态动植物形象显露出的风雅追求,从健康梦、求仕梦和盛世梦的破碎看杜甫涉病诗的多重悲剧美学。
其他文献
[摘要]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内涵和外延理解的模糊将导致高等学校在设置其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时的混乱。文章基于对50家用人单位的网络招聘要求的整理,指出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一般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两种,一般实践能力则包括学习能力等18类具体要求,专业实践能力则包括专业工作能力等6类;同时,文章还基于分析得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主要体现
体育产业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在我国一系列政府政策导向下,全民健身的推广已经上升到了一定的政治高度,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互联网+”概念应运而生,利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手段,与体育产业进行深度结合。体育赛事作为体育产业的上游,在体育产业链中处于金字塔塔尖的位置。基于此背景,研究“互联网+”背景下的赛事运营管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游泳俱乐部大联盟的赛事运营管理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调查法、个案研究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法的研究方法,结合“互联网+”的内涵、特征和技术
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必要推动环节。目前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启动。我们在对教育行政部门(自上而下)以及未来教师(自下而上)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建议性的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工作框架,旨在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改革以及教师发展提供参考。 一、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改革的迫切性分析 从国际范围来看,教师资格制度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对于教师资格证书的有效期限有着明确的规定,并要求有效期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基本要素所构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学内容、学生与教学内容等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而教师处理教学诸要素的过程,首先是基于教师对教学基本要素及其关系的认知活动过程,教师只有形成对教学要素及其关系的合理而有效的认知,才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利用和发挥各种教学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由于教师在对教学认知的同时要受到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由于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以下简称“农远”)是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第十九章第六十条指出:“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1]。在新的发展时期,国家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对于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都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做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綱要》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本研究以云南宁蒗县为调查对象,重点探讨贫困农村地区在促进基础
宁夏是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回族人口占全区人口总数的1/3。绚丽多姿的回族歌舞、器乐,特色鲜明的回族服饰、饮食,丰富多彩的回族民俗、工艺等构成了宁夏极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在学校的开发利用情况如何?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文献查阅等方式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回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问题 1.观念层面:回汉师生对回族文化持有较高的认同度,但对回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存在认识
随着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的逐步深入以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广大学生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入优质学校,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如何把广大中小学校办成优质学校已成为当今教育界和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可以说,创建优质学校是当前基础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就一所学校而言,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创建优质学校已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笔者在归纳分析一些优质学校创建的案例时,发现创建优质学校必须实现“五个转变”。
谭恩美(Amy Tan 1952- )是当代美籍华裔女作家。她的文学创作始于1989年,从出版第一部小说《喜福会》至今,已有六部长篇小说、两部儿童读物以及两本散文回忆录出版。她的长篇小说擅长从不同空间与文化立场角度,来呈现母亲与女儿的关系,表达深刻的现实主题。受文学批评中“空间”转向的影响,本论文以谭恩美的六部长篇小说为对象,研究她在小说中所涵盖的空间元素、所建构的空间形态和所运用的空间叙事策略。
论文借鉴西方的空间批评概念,结合龙迪勇的“空间叙事学”,探究谭恩美小说描写中的空间问题。首先,谭恩
《金瓶梅》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长篇世情小说,以西门府一家的日常生活为叙事中心展开了百回文字的叙述。西门府的花园作为文本贯穿主体故事情节的空间场所,据统计,花园在文本出现的章节总共有66回之多。文章即以《金瓶梅》花园描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花园在小说中对情节构建、人物塑造和主题彰显等方面的文学叙事作用的分析,以期构建起《金瓶梅》花园空间叙事的框架,从空间叙事的角度对《金瓶梅》有更为深入且全面的了解。
本文在绪论中阐明了选题的意义与研究现状,对研究过程所采用的小说版本以及所运用的研究方法逐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