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泊沙康唑在用于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药物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的泊沙康唑静脉注射剂诺科飞(Noxafil?)在用于外周静脉输注时静脉炎发生率过高,只能选择中心静脉导管给药,导致患者使用风险和难度增加,因此患者顺应性差,大大降低了临床价值。本研究为改善该注射剂无法外周静脉输注的制剂缺陷,提高临床使用价值,以磺丁基醚-β-环糊精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HS15为增溶剂构建泊沙康唑环糊精-胶束体系,通过处方建立优化、理化性质表征、稳定性评价及相关特性研究,以期获得一种静脉损伤小、稳定性好且其他特性不劣于参比制剂的泊沙康唑复合体系(PCZ-CD-Ms),为泊沙康唑采用外周静脉输注提供可能,并在临床应用范围及产业化开发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方法:1.泊沙康唑检测方法的建立通过对泊沙康唑及其辅料的全波段扫描,确定用于检测泊沙康唑的波长,并进行方法学验证,以此建立一个准确、方便且有效的泊沙康唑含量测定UV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确定泊沙康唑含量及有关物质测定色谱条件,并进行方法学验证,以此建立一个准确且有效的泊沙康唑有关物质HPLC检测法。2.泊沙康唑复合体系的建立选择对泊沙康唑溶解能力最强且毒性最低的两种辅料为主要辅料;通过比较不同比例SBE-β-CD/HS15的包封率、载药量、胶束化行为、界面性能和胶束化热力学参数,确定最佳SBE-β-CD/HS15的比例;通过共晶点温度、赋形剂用量、解析干燥时间初步建立冻干路线。3.泊沙康唑复合体系的优化及表征通过单因素实验初步判断主要影响因素与范围,通过星点设计-响应面法,设计搅拌时间、搅拌转速及体系p H值三因素星点设计实验,对泊沙康唑复合体系制备的工艺进行优化,以包封率、载药量、胶束化吉布斯自由能为判断指标,从热力学角度筛选更加稳定的工艺过程;通过X-射线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法、粒径及分散系数对PCZ-CD-Ms进行表征。4.泊沙康唑复合体系的稳定性考察将PCZ-CD-Ms与五种常用配伍溶液进行配伍,以配伍后的理化性质、杂质变化及胶束化热力学为判断依据,选择最佳配伍溶液;对比PCZ-CD-Ms与参比制剂在中性环境下的物理稳定性、影响因素实验、加速实验和长期实验中对样品的外观、理化性质及杂质变化的影响,考察PCZ-CD-Ms的稳定性。5.泊沙康唑复合体系其他相关特性研究通过对比PCZ-CD-Ms与参比制剂在体外抗菌效果评价、静脉损伤程度初探、大鼠血液中药物浓度变化的结果,对PCZ-CD-Ms进行研究。体外抗菌效果以PCZ-CD-Ms与参比制剂对隐球菌、白色念珠菌及黄曲霉菌的抑菌圈与最低抑菌浓度为评价指标;静脉损伤程度初探主要通过观察注射后的肿胀程度进行判断对比。结果:1.确定262 nm为泊沙康唑检测的最大吸收波,泊沙康唑浓度与吸光度关系的标准曲线方程为Abs=0.0383C-0.0002,R~2=0.9995,经过方法学验证,该方法可行性良好。确定泊沙康唑含量及有关物质检测的液相条件,泊沙康唑主药含量与峰面积标准曲线为y=48.779x+110.5,R2=0.9999;杂质总峰面积在17~200 m AU*S范围内与百分含量比有良好线性关系y=202.18x-2.3231,R~2=0.9993,该方法可行性良好。2.确定SBE-β-CD及HS15为PCZ-CD-Ms的两种主要辅料,二者增溶泊沙康唑最佳比例为2:3;确定甘露醇/山梨醇(w/w=3/1)80 mg/m L为最佳冻干赋形剂用量,最佳抗氧剂为亚硫酸氢钠,最佳p H调节剂为盐酸,最佳解析干燥时间为48h;确定冻干工艺路线为:预冻温度设定为-50℃、升华干燥时真空度<10 Pa、升华温度为-20℃,解析干燥温度为25℃,时间为48 h。3.在PCZ-CD-Ms制备中,主要影响包封率的因素为搅拌时间、搅拌速率及p H值,通过星点设计-响应面法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p H=2.67、搅拌时间=5 h、搅拌速率=325 r/min。X-射线衍射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粒径及分散系数及差式扫描量热的分析的结果表明泊沙康唑药物分子以非晶形态包合在HS15与SBE-β-CD中,其粒径结果为(24.80±7.96)nm,多分散系数为(0.21±0.06),该样品粒径均一且稳定。4.确定PCZ-CD-Ms的最佳配伍溶液为5%葡萄糖注射液。对比PCZ-CD-Ms与参比制剂在中性环境中的物理稳定性,体系的稳定性大幅提高。通过影响因素实验发现PCZ-CD-Ms对高温较为敏感,光照与湿度对样品影响较小。通过加速和长期实验发现PCZ-CD-Ms的杂质生长速度显著低于参比制剂。5.PCZ-CD-Ms与参比制剂体外抗菌效果基本一致;PCZ-CD-Ms注射后肿胀程度显著低于参比制剂,说明PCZ-CD-Ms可以降低静脉损伤程度;对比PCZ-CD-Ms与参比制剂在大鼠血液药时曲线的变化,药物降解的速率及变化趋势相似,但PCZ-CD-Ms的AUC仅为参比制剂的60.66%,推测是处方药学行为不同导致。结论:针对目前上市泊沙康唑静脉注射液只能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输注,无法采用外周静脉输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辅料筛选优化、制备工艺优化、冻干工艺优化,建立了一种水溶性好,较为稳定的新型泊沙康唑复合体系。对该体系进行稳定性考察,结果表明这是一个具有良好稳定性且可室温储存的制剂。并通过对静脉损伤安全性的研究及体外抗菌活性的评价,发现该体系具有较好的静脉安全性,并且体外抗菌活性与参比溶液相似。最终,本研究得到了一个静脉损伤小、为外周静脉输注提供了极大可能且稳定性良好的新型泊沙康唑复合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