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阐释学的角度论译者的主体性——《红楼梦》译本的个案分析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qylovezf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是从阐释学的角度来研究译者的主体性。阐释学作为文本分析的方法,其意是解释、阐释。同时也是一种理解的艺术形式和揭示隐含意义的过程。翻译时,因翻译的前提是译者积极地、准确地去理解原文,译者作为阐释者或第一读者来去解读原文。译者作为翻译过程的决策者来译解原文中的意义和信息,作为意义的发送者或译文的创造者把原文中的意义和信息传达给读者,并让读者接受。于是,阐释学这种哲学思想就自然地和翻译产生了密切的联系。理论上,阐释学肯定译者对原文的积极解读。作为认知主体,译者不是意义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创造者。译者在对原文阐释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自己的审美价值观、信仰、人生经验、文化特征和态度。在某种程度上,译文也会反映出译者的思想观念和个人特点。 本文试对《红楼梦》两个公认的权威译本,一是霍克斯的译本,一是杨宪益夫妇的译本,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译者主体性的表现。
其他文献
随着知识全球化的不断加强和信息时代的降临,翻译越来越表现出它的重要性。在翻译理论研究中,翻译标准问题一直是译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许多译界大师和翻译理论家各抒己见,提出过
词汇教学是英语学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据估计,在英语词汇中同义词的比例可达到60%以上。能否根据不同环境及场合的需要,正确选择和运用同义词,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也是彰显其
拉尔夫·艾里森被誉为二战后美国最有影响的黑人作家之一。他唯一的一部巨作《无形人》一经出版即引起国内外评论界的高度关注。评论家从多种角度解读评价此小说,如小说的写
  本论文就真实世界、镜像世界是否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目的是要说明我们关于隐喻非对称性的分析、探讨都是在隐喻是镜像世界的一部分的前提下进行的。而接下来关于人类认知
习语是语言的高度浓缩,是语言发展的结晶。英语和汉语是世界上拥有使用者最多的两种语言,它们都拥有大量的习语。习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涵盖了大量的文化特征与文化背景,同时
《易经》思想玄妙精深,荟萃着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对中国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产生着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自17世纪在西方传播以来,吸引着无数的学者从不同视角探讨、诠释其中的
自1911年至二战结束,英国侦探小说巨匠频出,佳作不断,侦探小说创作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这就是所谓的英国古典式侦探小说的黄金时代。古典式侦探小说的黄金时代是侦探小说发展史
本文在综述了国外研究成就的基础上,对75名师范大学英语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做了一个三因素的语音测试实验,主要考察了外语学习起始年龄以及中国学生学习语音的两种主要输入方式: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