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街道作为展示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已经从单纯的通行空间,逐步转变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从“道路”转向“街道”、“车本”转向“人本”,城市街道逐步从交通工程师的单一视角,转向居民、政府、设计团队等多领域和规划、交通、景观、建筑等多学科共同缔造的多元视角。然而,作为城市交通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文化街区街道,却一直处于被忽略的地位。一方面,由于历史文化街区街道不同于城市道路的快、主、次、支的等级划分,使其很难与城市路网结构进行有效的结合;另一方面,由于历史文化街区街道缺乏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体系,导致历史文化街区街道空间环境失序、停车占道严重、步行品质下降,街道逐步走向“失落”。面对新时期“七有”民生新诉求和北京“五性”民生新标准,以及新总规建设“北京样板”的新要求,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如何在坚持“保”字当头的前提下,建设有绿荫、有鸟鸣、有老北京味的连续、便捷、安全、协调、舒适、多样的街道步行环境,提升街道可步行性,彰显历史文化街区独一无二的街道肌理,建设人居环境一流的首善之区,成为新时期必须回答的重点。伴随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城市规划研究技术的不断进步,新数据、新技术为重新认知历史文化街区街道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和全新的视角。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典型代表——大栅栏为例,通过梳理街道可步行性研究理论、测度方法与指标体系基础上,从理论构建到指标选取再到实证研究,解读大栅栏街道可步行性特征和影响机制。首先,理论建构层面,本文通过对街道可步行性相关理论与研究的梳理,总结出街道可步行性研究的发展历程、理论体系和测度体系,建构较为完善的街道可步行性研究理论基础。其次,指标选取层面,本文从连通性、便捷性、安全性、协调性、舒适性和多样性等6个维度出发,建构目标层指标,并进一步细分成12项准则层指标和33项测度指标,构建大栅栏街道可步行性指标体系。最后,实证研究层面,本文结合大栅栏街区街道空间环境要素,通过路网矢量数据、街景图像数据、POI兴趣点数据、问卷数据和打分数据等多源数据,构建多源数据库,综合运用空间句法、步行指数等方法,结合专家打分,对大栅栏街区街道可步行性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进一步熵权法获取大栅栏街区基础可步行性指数(BWI),总结街区街道可步行性的基本特征。通过相关性分析和突变模型,获取街道综合可步行性指数(IWI),再结合聚类分析,解读街道可步行性空间差异性,分析街道可步行性的影响机制。最后从理想型街道角度出发,提出街区可步行性提质的建设标准和方针政策。本文研究认为,历史文化街区街道可步行性研究有别于城市街道的可步行性研究,既要突出路网体系的连通、便捷、安全和舒适,又要彰显其“历史文化”。即有效的步行通行空间是保障街道步行连通性的前提;配置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街道功能是保障街道步行便捷性的基础;塑造安全有序的街道步行环境是保障街道步行安全性的基本要求;确保街道环境整体风貌的协调、展示文化魅力是保障街道步行协调的重要内容;提升街道空间品质、塑造宜人的街道步行环境是保障街道步行舒适性的最终目标;营造业态多样、界面丰富、公共空间满意的街道空间是保障街道步行多样性的重要标准。具体而言,全文结构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分析本文研究背景、阐述研究目的和意义、介绍研究目标和方法,建构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第二章为街道可步行性相关理论研究部分,解读街道可步行性的概念,梳理街道可步行性研究的历史脉络,阐明不同时期街道研究的特点,总结街道可步行性影响因子、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确定本文街道可步行性研究的评价体系。第三章为历史文化街区街道可步行性测度体系构建部分,从连通性、便捷性、安全性、协调性、舒适性和多样性6个维度对街道可步行性进行解构,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步行出行特征的分析,形成6项目标层、12项准则层和33项指标层的测度体系,并通过选取研究对象,搭建包括路网矢量数据、街景数据、POI兴趣点数据和问卷数据等在内的多源数据库。第四章为实证研究部分,选取历史文化街区典型代表——大栅栏街区进行实证研究,分析街区街道可步行性各项测度指标,结合熵权法建构街道基础可步行性指数(BWI),进而探讨街区街道可步行性特征。第五章为历史文化街区街道可步行性影响机制研究部分,通过相关性分析,选取相关性高的指标19项,并利用突变模型建构街道综合可步行性指数(IWI),再通过聚类分析,探讨街道可步行性的空间差异性,深挖街区街道可步行性影响机制,并进一步指出街道可步行性提质原则、标准和理想型街道建设要求。第六章为本文的主要结论、创新点和不足之处。总之,本文选取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典型代表——大栅栏,通过梳理街道可步行性理论体系、建构多源数据库,从定量和定性两个维度,连通性、便捷性、安全性、协调性、舒适性和多样性6个层面进行综合分析,探究大栅栏街道可步行性特征,整体建构起历史文化街区街道可步行性研究的测度模型、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对推进北京历史文化街区步行友好性建设和街巷步行环境体检提供了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