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缺血性脑卒中川芎嗪衍生物A11前药的设计、合成与成药性评价及新型选择性丁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tato_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抗缺血性脑卒中川芎嗪衍生物A11前药的设计、合成及成药性评价脑卒中是造成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的最常见类型,占我国脑卒中患病率的78%。尽管近年来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有所下降,但是目前仍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特效药。因此,研发新型高效的抗缺血性脑卒中药物仍迫在眉睫。众所周知,天然产物是新药研发的重要源泉。其中,川芎嗪查尔酮衍生物A11是本课题组基于天然产物片段杂合策略得到的抗缺血性脑卒中候选药物。A11具有远高于川芎嗪的抗氧化活性,并且能够显著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行为与脑梗死体积。但是A11的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F=6.35%)、半衰期较短(T1/2=2.24h),严重限制了其应用。前药策略在药物研发中备受关注,既能保证原药的药效,又可改善化合物的溶解度、生物利用度、半衰期和理化性质等。因此,为进一步改善A11的成药性,我们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设计并合成了 A11的缩醛碳酸酯前药(LL-1),并对其进行了溶解度测试和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测试。溶解度测试结果表明,在pH为7.4的缓冲溶液中,LL-1的溶解度为32.9μg/mL,logD为3.46。与A11相比,LL-I的溶解度提高了至少70倍,且具有更好的肠道吸收特性;大鼠药代动力学评价结果表明,LL-1在体内可迅速转化为原药,且静脉注射给药后A11的血药浓度提高约5倍(Cmax=982 ng/mL)。但是LL-1转化为A11后代谢过快,半衰期较短,生物利用度较低(3.6%)。尽管前药LL-1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并未明显改善,但是为A11的成药性优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第二部分:新型选择性丁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先导化合物的发现胆碱能神经系统是影响阿尔兹海默病的重要因素,胆碱酯酶是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重要研究靶标。目前上市的胆碱酯酶抑制剂多为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只能延缓疾病的发生,并不能治愈疾病,而且存在多种副作用。越来越多证据表明,丁酰胆碱酯酶不仅在疾病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代替乙酰胆碱酯酶维持胆碱能功能,而且丁酰胆碱酯酶基因沉默的人能够健康生存。因此,丁酰胆碱酯酶被认为是非常具有前景的治疗AD的靶点。但是,目前仍未有选择性丁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应用于临床,缺乏更多的针对该机制的临床研究。因此,开发特异性、高活性的丁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对AD的治疗与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乙酰胆碱酯酶和丁酰胆碱酯酶晶体结构分析,我们选择他克林为先导化合物,运用成肟偶联反应,引入结构多样性的取代基,经微量合成快速构建了含有肟基团的小分子化合物库(53个小分子),经快速筛选技术,发现选择性、双位点丁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抑酶活性初筛结果显示,代表性化合物A1Q4、A2Q17、A2Q19、A2Q20、A3Q19具有较强的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将上述化合物大量合成并进行进一步生物活性评价。结果表明,A3Q19是高活性、高选择性的丁酰胆碱酯酶抑制剂(hBChE IC5o=4 nM),抑制活性优于阳性对照他克林(hBChE IC50=31 nM)约8倍,且其选择性指数达62,远高于他克林(SI=0.75)。此外,酶结合动力学实验表明,A3Q19对丁酰胆碱酯酶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且细胞毒性实验表明,A3Q19(IC50=25.74μM)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但是,A3Q19对Aβ的自聚集抑制能力与BBB渗透性较弱。此外,A2Q17对乙酰胆碱酯酶和丁酰胆碱酯酶同时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且能够显著抑制Aβ的自聚集(49.6%),与阳性药物白藜芦醇抑制效果相当,同时具有很强的BBB渗透性,遗憾的是A2Q17对神经细胞表现出较高的细胞毒性。总而言之,化合物A2Q17和A3Q19具有进一步开发的价值。
其他文献
经营绩效反映了银行整体竞争力和经营水平,绩效的好坏决定了银行未来发展的质量。之前有学者研究上市对于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大多都得出了上市带来的是对绩效的负面影响,这个情况是否反映在所有类型的银行身上,如果是,那么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银行在积极的筹备上市,商业银行上市前后的绩效有什么区别,且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本人根据现有的资料确定研究目标。本文分析侧重于对比银行上市前后其绩效产生的变化,以及在上市后绩
楸蠹野螟(Omphisa plagialis)是为害楸树(Catalpa bungei)枝条的主要钻蛀性害虫,给楸树人工幼林、新造林和苗圃带来严重损失。本文以13个楸树无性系的1年生苗木、11个楸树无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上世纪9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三维层析成像技术,在生物组织结构的活体检测和实时成像上前景广阔。OCT成像技术是基于低相干干涉原理,结合数字图像处理重构出材料或生物组织内部结构的二维或三维图像。传统的二维指纹技术已成功地应用于基于皮肤表面纹理信息的指纹识别,如汗液、纹路等。但是,它很容易受到皮肤表皮变化的影响
本论文中简要介绍了二维红外光谱的发展历史、实验原理、实验设置及其在实验中的应用。我们将二维红外光谱技术应用到锂离子电解质溶液当中,使用偏振选择的超快振动光谱实时
阿里斯库姆坳陷内阿里斯库姆油田储层非均质强,针对该油田的生产实际问题,本论文选取白垩系下统阿里斯库姆组M-Ⅱ层作为研究层段,通过观察岩心、镜下薄片鉴定、测井解释、储
在标准的高维回归理论和应用研究中往往假设协变量是完全观察的。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这种假设一般并不切实际,我们常常会面对协变量具有测量误差的情形,常见的有高通量测序、传感器网络数据以及基因表达数据等(见Loh and Wainwright(2012))。从而,在具体的模型研究中,研究者不仅要处理参数的高维性,还需要考虑测量误差的存在以避免非消失的偏差。因此给这些模型的统计推断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性。为了减
银杏(Ginkgo biloba L.)又称白果树,是第四纪冰川运动后的孑遗植物,具有多方面应用价值。银杏的果实称为种实,其生长发育既受遗传基因表达的调控,也受产地、树木年龄、光合作
目的:通过以常规针刺治疗做对照,观察眼针摩法对脑梗死后平衡障碍患者的影响,以评价其临床疗效,探讨眼针摩法的优势与作用机制。为脑梗死后平衡障碍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临床
相干性是激光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不同的应用领域对其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如何获得相干度可调控的激光器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调控激光相干度的方法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是指在激光谐振腔内直接调控相干度分布,间接法是指在激光谐振腔外添加光学元件(如旋转的毛玻璃、空间光调制器(SLM)等)间接调控激光相干度。鉴于空间相干度可控的部分相干光束的重要性,本学位论文着重对简并谐振腔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在新常态背景下,国家提倡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福建省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亟需抓住时代机遇,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