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与经济相辅相成,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会促进环境改善。随着区域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矛盾越来越突出,区域持续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京津冀面临的紧迫问题,因此对区域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方法不断研究和完善,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可持续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理论基础之上,回顾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和能够获得的数据,构建区域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其中包括13个经济因子指标和11个环境因子指标。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2004—2013年京津冀区域经济因子和环境因子的综合得分,分析区域环境与经济的现状。京津冀13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环境质量整体水平比较差。利用评价模型方法,计算区域环境经济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分析区域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水平。京津冀13个城市协调度—般都在0.8以上,属于良好协调水平,而大部分城市协调发展度处于濒临失调状态,环境经济不协调。基于GIS,计算区域环境经济空间协调度和空间协调发展度,从空间上分析地区差异和环境经济协调等级的变化趋势。京津冀环境经济协调度总体上呈现出“外围高,内侧低”的空间分布特征;而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度总体上呈现出“外围低,内侧高”的空间分布特征。北京、天津和唐山处于协调发展较好类,协调发展度虽有轻微波动,但总体上向高级别发展;石家庄、秦皇岛、沧州、廊坊和衡水处于协调发展—般类,处于中间过度阶段,需要合理处理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邯郸、邢台、保定、张家口和承德处于协调发展较差类,属于经济滞后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