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针刺督脉组穴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选自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科门诊及病房的60例中医诊断为眩晕,西医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二者均给予常规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针刺督脉组穴治疗,选取主穴为:大椎、风府、百会、神庭,并进行辨证配穴,治疗每天1次,每星期休息1 d,共治疗4周;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年龄≧65岁者,剂量5mg,每晚1次口服;年龄<65岁者,剂量l0mg,每晚1次口服。于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病情相关的各项指标予以检测,并用DHI量表、DARS量表、中医症状积分量表进行评分,并且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性别、年龄及病程进行比较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疗效评定:经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而对照组为73.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具有显著差异(P<0.05)。3.眩晕障碍评定评分(DHI)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DHI评分进行比较,两组的数据具有可比性(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各自组内进行DHI评分比较,治疗后数值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眩晕症状改善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DHI评分相较可知,治疗组患者DHI评分降低显著,该组患者眩晕症状改善情况较对照组优(P<0.05)。4.眩晕评估评分(DARS)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DARS评分数据之比P>0.05,两组数据具有可比性。疗程结束后,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1);两组治疗后相比,治疗组DARS评分降低显著于对照组,结果表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针刺督脉组穴)可有效改善PCIV患者的眩晕症状(P<0.01)。5.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在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可见两组均有疗效,但治疗组患者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由此可见,治疗组患者眩晕症状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6.在对两组患者进行观察期间,安全性指标未出现明显变化,不良反应事件未有发生。结论1.运用针刺督脉组穴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优于口服盐酸氟桂利嗪;2.针刺督脉组穴可以有效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眩晕症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3.针刺督脉组穴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使中医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4.针刺督脉组穴临床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