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加强,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农产量稳定增加,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但是农业发展依然面临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资源环境硬约束与生产发展矛盾日益凸显、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与居民消费快速升级不相适应以及种养结合不紧、循环不畅、市场竞争力不强等。究其原因,主要归咎于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提升缓慢,生产经营模式较为传统,难以适应农业日益市场化、集约化生产的要求。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强调,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毋庸置疑,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是农业技术能否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唯有人力资本水平稳定提高,才能促进农业生产转型升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增长,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是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作用的综合反映。因此,深入研究农村人力资本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测度其影响程度,对转变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及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全要素生产率理论,从人力资本积累途径入手,深入研究农村教育、健康、技能人力资本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首先,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分别阐述教育、健康、技能人力资本要素的内涵与特征;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人力资本理论、全要素生产率理论为指导,深入剖析农村教育、健康、技能人力资本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理。其次,揭示中国及东中西部农村教育、健康及技能人力资本现状及存在问题;测度2007-2016年中国及东中西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对中国农村人力资本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现状分区域进行比较分析。再次,利用2007-2016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并按照全国及东中西三个区域对农村教育、健康及技能人力资本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并进行区域比较分析。最后,根据前文的研究结论,针对如何提升农村教育、健康、技能人力资本水平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能为地方政府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一定的决策支持。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理论分析表明农村教育人力资本、健康人力资本、技能人力资本主要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两方面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2)我国整体农村教育人力资本、健康人力资本、技能人力资本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果显著,且教育人力资本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最大。(3)我国不同区域的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具体来看:东部农村地区教育人力资本、技能人力资本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贡献大于中西部地区,但由于人口老龄化等原因,东部农村地区健康人力资本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影响程度小于中西部地区;而由于中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农业企业较多,企业创新性不足,农业转型困难,降低了农民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导致技能人力资本水平对中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显著。进而论文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一是深化教育机制改革,树立科学教育评价导向;二是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升农村医疗服务水平;三是完善农民技能培训体系,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在于研究视角新颖。现有农村人力资本方面的研究多侧重于分析其对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的影响,而对于农村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或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探究还较为匮乏。特别是,对于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且分析不够完善,实证研究则多局限于某个地域的农村教育人力资本。本文尝试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从人力资本构成要素,即教育人力资本、健康人力资本、技能人力资本着手,深入系统的剖析农村人力资本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并按照全国及东、中、西部区域进行比较分析,丰富相关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