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载人航天器中装备安装有泵驱动流体回路系统,该系统通过液体传热介质的单相对流传热实现热控制。然而,液体工质的导热系数很低,很难满足散热系统高效传热和流体机械减摩技术的需要。纳米流体能够通过添加适当的纳米颗粒来提高换热能力、减少摩擦磨损。通过传热工质中添加碳纳米粒子,可望研制出兼具高效换热与减磨润滑综合力热性能的新型换热介质。本文针对航天器流体回路系统对高效传热技术和流体机械减摩技术的需求,围绕航天器
【基金项目】
:
CAST创新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419203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40201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载人航天器中装备安装有泵驱动流体回路系统,该系统通过液体传热介质的单相对流传热实现热控制。然而,液体工质的导热系数很低,很难满足散热系统高效传热和流体机械减摩技术的需要。纳米流体能够通过添加适当的纳米颗粒来提高换热能力、减少摩擦磨损。通过传热工质中添加碳纳米粒子,可望研制出兼具高效换热与减磨润滑综合力热性能的新型换热介质。本文针对航天器流体回路系统对高效传热技术和流体机械减摩技术的需求,围绕航天器内回路传热工质(水,乙二醇溶液)与外回路传热工质(全氟三乙胺),进行了多种维度纳米碳材料(石墨烯、碳纳米管、纳米金刚石)的表面修饰。通过氧终端修饰,基于羟基,羧基等亲水性基团,利用静电稳定作用获得了稳定分散去离子水基纳米流体。通过优化CF键合特性和F/C比,基于等离子氟化法在石墨烯表面直接进行氟终端修饰,利用空间位阻作用将氟化石墨烯直接分散于全氟三乙胺中,由于高度氟化,全氟三乙胺纳米流体可以同时实现绝缘和稳定分散。实验结果表明,静置状态下,碳纳米粒子的加入均有效地提高了基液导热系数。在333K时,碳纳米管纳米流体导热系数增幅达到6.0%。303K时,氟化石墨烯纳米流体导热系数相较于基液增加了5.4%。随着碳纳米粒子团簇体尺寸的减小和体积分数的增加,碳系纳米流体的布朗运动加剧,其导热系数增大。对于石墨烯纳米流体,当两片石墨烯表面附着的液膜层接触时,极大降低了热阻,进一步增大纳米流体的导热系数。通过泵驱动流体回路系统换热实验,实现了碳系纳米流体能够高效强化对流换热。动态运行状态下,纳米流体的对流换热强度随碳纳米粒子体积分数和雷诺数的增加而增加。氟化石墨烯纳米流体的对流换热系数提高了 34.7%以上。当加入碳纳米颗粒时,微扰动会促进速度边界层的破坏和不连续性,从而使边界层的实际厚度减小。增加碳纳米颗粒的体积分数可以增加微扰动粒子的数量。提高环境温度可以增强微扰动的强度。等效效应降低了界面的速度梯度,从而提高了实际的换热效果。基于纳米流体在工作腔中的对流换热现象,采用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其进行数值模拟,应用层流模型,研究了纳米粒子体积份额与碳系纳米流体导热系数的相关性,优化获得最佳的对流换热系数等性能。结合纳米流体分散稳定性,导热特性,优化得到最佳浓度区间为 0.05vol%-0.15vol%。通过研究碳系纳米流体减磨润滑特性,实现了碳系纳米流体热力耦合综合性能调控。对于氧化石墨烯纳米流体,与去离子水基液相比,摩擦系数降低了 71%。磨损损失减少18.5%。氧化石墨烯/纳米金刚石纳米流体与基液相比,摩擦系数降低了 42.3%。经过电子辐照处理后,氧化石墨烯/纳米金刚石在1110cm-1处产生了新的亲水基团,增强了纳米流体的分散性,增强了其减摩效果。当氧化石墨烯/纳米金刚石比例为1/3时,摩擦系数较基液降低78.6%。碳纳米管纳米流体与纯基液相比,摩擦系数降低了 15.4%,磨损损失减少了 78.2%。与全氟三乙胺基液相比,氟化石墨烯纳米流体的摩擦系数降低了 66.6%。碳系纳米流体具有良好的摩擦学性能,提高了长期运动部件的耐磨性和承载能力。这将为纳米流体在冷却流体回路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持。通过研究碳系纳米流体的工作稳定性,建立了碳系纳米流体对于典型流体回路系统性能提升效果的评价方法。碳系纳米流体在使用热流密度范围内,分子结构稳定,表面官能团无明显变化。综合分析碳系纳米流体的分散稳定性,对流换热性能,减磨润滑性能,石墨烯纳米流体综合性能显著优于碳纳米管纳米流体与纳米金刚石纳米流体,能够兼具优异的稳定分散,高效传热与减磨润滑的综合性能。实现了纳米碳材料悬浮稳定与分散的功能化修饰,获得了具有良好热力耦合综合性能的碳系纳米流体。完成了纳米流体导热系数、润湿性等物理性能表征,获得了工况环境下碳系纳米流体体积份额、雷诺数等参数对工作腔中纳米流体对流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可靠的碳系纳米流体对流换热特性数值计算模型,建立了碳系纳米流体对流传热特性的理论基础。通过摩擦系数等力学性能表征揭示了传热工质中纳米碳材料添加剂的润滑机理,支持未来长寿命、高效率换热的流体回路技术的发展。
其他文献
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可以利用大直径深孔爆破技术实现对矿产资源的高强度回采,提高采矿效率、降低采矿成本,同时通过对采空区的有效及时充填又能保证采矿安全和资源高效回收。空场嗣后充填采矿过程中,充填体强度、充填体损伤以及采场结构参数等对于矿山安全高效生产具有重要影响,针对此类问题开展研究对于保证采矿安全,提高资源回收具有重要工程价值和理论意义。论文以山东金鼎铁矿为工程背景,采用室内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
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严重阻碍了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开发绿色、高效的新型能源与环保技术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任务。压电催化是一种新兴催化技术,通过收集振动、摩擦、自然风和潮汐等机械能来诱导压电材料产生表面电荷,进而实现催化反应,这使其在清洁能源转换和水污染处理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然而,压电催化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现有材料的催化活性较低,使该技术目前还无法投入实际应用,因此开发高效压电催化剂是压电催化
核反应堆结构材料的辐照损伤直接影响着反应堆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多尺度模拟结合少量实验是研究结构材料辐照损伤的主要方式。在多尺度模拟体系中,介观尺度的团簇动力学(cluster dynamics,CD)方法是研究材料辐照损伤长时演化行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围绕“CD的大规模并行模拟”这一核心论题,借助高性能计算技术和国产超级计算机,从CD的确定性求解和随机求解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发展大规模并行团簇动力
钾离子电池因低成本等优势被视为大规模储能领域中锂离子电池的补充技术,近年来受到研究者的密切关注。石墨烯基材料因高比表面积和高电导率等优点而被视为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优异候选者。但石墨烯片层间存在的范德华力会引起石墨烯发生不可逆的团聚堆叠,从而造成低的可逆比容量和差的循环稳定性。三维结构石墨烯基材料理论上不仅能够抑制石墨烯片层的团聚堆叠,而且能够促进电解液的浸润和离子/电子传递,增加电化学反应活性位
E690钢作为优质国产海洋工程用钢广泛应用于海洋装备,其在实际服役过程中主要依靠焊接方式连接,而焊接热影响区是最容易发生应力腐蚀失效的部位,因此研究E690钢焊接热影响区的应力腐蚀开裂(Stress corrosion cracking,SCC)行为具有重要意义。Nb微合金化常被用于改善E690钢等海工钢的力学性能,但是其对SCC行为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文的工作围绕Nb微合金化E690钢焊接
近年来,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各种物联网应用系统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物联网系统通过集成部署在开放环境中数量众多的异构软硬件设备进行任务协作,向外界提供智能服务。物联网系统的异构性、大规模性、上下文动态性的特点使得物联网的有效协同面临极大的挑战。面向服务的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技术以其天然支持互操作性的优势,广泛被用于实现物联网系
热导率是材料的重要属性,有着广泛的用途,是确定热电材料能量转换效率的一个关键参数。探究微纳尺度的传热机理,设计可控的新型热传输纳米器件已成为近些年传热学研究的重点和前沿方向。解决芯片和器件的小型化、高集成以及高热流密度等热输运问题,必须面对跨尺度、多层次的产热、传热、散热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由于纳米级热传导实验测量的困难,迫切需要计算方法来辅助实验研究,也促进了模拟计算方法的进步与提高。碳基低维纳
软件测试是一种重要的软件质量保障方法,通过检查待测软件在给定测试用例下运行的输出结果是否符合预期来检测潜藏的故障。测试用例的预期结果难以获取或获取的代价很高(即测试预期问题)是软件测试领域一直难以解决的开放问题之一。随着软件的功能日趋复杂和规模不断增大,测试预期问题不仅存在且愈加严重。蜕变测试通过检查待测软件多个不同测试用例的输出结果是否满足给定的必要属性(称为蜕变关系)来判断测试是否通过,有效缓
液态高炉熔渣作为炼铁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产量大,排出温度高,蕴含有丰富的热量亟待回收;其成分与水泥相近,急冷条件下可生成玻璃体态,用作水泥生产的辅助原材料。而干式离心粒化及余热回收工艺具有能耗低、参数易调节、粒化性能较好等优点,是兼顾实现熔渣余热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的优选方案。目前,该工艺尚处于实验室阶段,还存在粒化机理不明晰、仓壁渣粒沉积造成板结、渣粒和冷却风品质调控矛盾等瓶颈问题。本文针对高温渣液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锈钢因其优良的耐蚀性被广泛使用,但由于使用环境的复杂,不锈钢材料面临的腐蚀问题十分棘手,微生物腐蚀便是其中之一。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ubtilis是广泛存在于各种环境中的革兰氏阳性菌,也是兼性厌氧菌。厌氧环境中的B.subtilis能够作为硝酸盐还原菌将硝酸盐作为末端电子受体完成呼吸反应以获取能量,这一特点会使环境中的金属材料发生严重腐蚀。在微生物腐蚀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