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多种应用于肿瘤诊断领域的纳米造影剂,尤其是纳米载体的应用使构建多功能多模态纳米探针(同一纳米平台整合多种造影剂)用于肿瘤精准诊断成为现实。CT和MR成像是临床疾病诊断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种单模态成像模式,而综合两者的双模态CT/MR成像则可以成功克服单一成像的弊端,增强诊断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纳米造影剂能否在病灶区有效成像,取决于纳米材料是否能克服在血液循环输送过程中蛋白的非特异性吸附和抵抗巨噬细胞的吞噬从而在肿瘤细胞内有效富集。文献资料显示可通过对纳米材料修饰聚乙二醇(PEG)或两性离子赋予其抗蛋白吸附、逃离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的能力,增长其体内血液循环时间;修饰靶向试剂赋予其对肿瘤细胞特定靶向能力。PEG具有温度敏感性等不稳定的性质,而两性离子则比PEG更稳定,显示出更好的抗污性能。为了在同一平台同时整合两种造影剂并赋予其多种功能(如抗污性能、靶向性能等),通常需要载体。在众多载体材料中,树状大分子因其表面有大量可以被修饰的官能团,内部有较大的疏水空腔,广泛用作载体来负载造影剂或治疗剂用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本项目将以同时修饰了两性离子和靶向试剂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为平台内部包裹金、外围修饰Gd(III)构建纳米平台用于肿瘤模型的CT/MR双模态成像诊断研究。纳米平台将通过修饰不同的两性离子来优化,其研究内容如下:(1)在三种含有不同阴阳离子的抗污试剂羧酸甜菜碱丙烯酰胺(CBAA)、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磷酸胆碱(MPC)、丙烷磺内酯(1,3-PS)分别修饰在第五代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表面,以其为模板稳定包裹金纳米颗粒,最后将表面剩余的氨基全部乙酰化。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和透射电镜等手段对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已成功合成三种抗污试剂修饰的树状大分子包金复合物。随后通过抗BSA蛋白吸附试验、抗巨噬细胞RAW264.7吞噬试验和小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分析,筛选出抗污性能最佳的两性离子1,3-PS。细胞毒性试验也表明经抗污试剂修饰之后,纳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2)设计基于树状大分子的CT/MR双模态成像造影剂,并通过抗污试剂1,3-PS和靶向试剂RGD修饰增强纳米材料在肿瘤部位的富集以增强成像效果。通过各种测试手段对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纳米金颗粒尺寸在2.7-2.8 nm,相比于临床造影剂Omnipaque有更高的X-射线衰减效应和更好的CT成像效果;经1,3-PS修饰之后,纳米材料的r1弛豫率有很大提高,且高于临床钆喷酸葡胺的弛豫率。小鼠肺部肿瘤CT、MR成像结果表明,在相同浓度下,经RGD修饰的纳米材料有更好的成像效果和更高的信号值。体内组织分布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材料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在肝脏和脾脏代谢和清除。因此合成的具有抗污和靶向双重性能树状大分子CT/MR造影剂有望应用于分子影像诊断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