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大利的歌剧事业在19世纪进入了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作曲家,他们的歌剧作品作为经典剧目,至今仍然活跃于世界的歌剧舞台之上。而无论是演绎者还是观赏者,在理解和解释这些作品时,都无法逃避由于时间间距和视界不同等问题而产生的释义误区。为了更好的诠释或欣赏这些艺术作品,我们应该努力尝试走进作曲家生活的年代,去了解完全不同于我们的历史视界。以此,让我们能够保证以尊重作曲家原意、尊重音乐、尊重剧本为基础,在释义经典剧作时进行适当的视界融合。19世纪意大利出现的歌剧主要可以划分为意大利国家统一前的浪漫主义歌剧和意大利国家统一后的真实主义歌剧。浪漫主义歌剧主要以罗西尼、贝利尼、多尼采蒂和威尔第为代表,真实主义歌剧主要以马斯卡尼、列昂卡瓦洛和普契尼为代表。通过对政治、生活等社会背景的探究,可以了解到由于异国的侵占压迫和内部政权的混乱,激发起民众对外来者的反抗精神和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渴望。由此带来的对歌剧审美的影响便是浪漫主义歌剧对爱国主义题材的偏爱。而意大利统一后,由于统治阶层对民众许下的美好愿景接连破灭,浪漫主义歌剧中对世界的理想主义粉饰转而被真实主义歌剧中对底层民众真实生活的写照所替代。威尔第作为将19世纪歌剧事业推向巅峰的“歌剧大师”,在歌剧创作上可以说是“集浪漫主义之大成开真实主义之先河”。他非常执着于歌剧脚本的尽善尽美,通过研究其作品中对文学与音乐近乎完美的融合能够促成对文学与歌剧相关问题更深层次的理解。身在与19世纪的意大利不同文化、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中国人在关于对外来歌剧的接受和理解上存在很大的困难,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努力来提高审美主体对歌剧的艺术鉴赏力,带动人们的歌剧审美需求,不断推进歌剧事业在中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