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隔姜灸在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1月在江苏省中医院针灸门诊经诊断为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针刺配合隔姜灸组(治疗组)和针刺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取穴牵正、太阳、地仓、四白、阳白、翳风、颧髎、下关、合谷,留针30分钟。在施针完毕后,取老姜切成直径为7cm、厚度为0.5~0.8cm的薄片,将贴于患部处,将艾绒捏成圆锥型艾柱放在姜片上并从顶端点燃。当温热到达姜片,患者感到热时夹起。对照组不行隔姜灸操作,其他与治疗组相同。于治疗前、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H-B量表积分、面神经功能评分、生活质量、疗效进行分级评分。结果:1.治疗组口角下垂症状的改善时间为(10.45土5.19)d,对照组口角下垂症状的改善时间为(18.35±5.36)d。治疗组额纹消失的改善时间为(9.45±0.42)d,对照组额纹消失的改善时间为(19.26±0.47)d,治疗组眼闭不全的改善时间为(5.15±0.39)d,对照组眼闭不全的改善时间为(12.58土0.43)d。两组治疗后在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在治疗前H-B量表积分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H-B量表积分下的Ⅰ级、Ⅱ级、Ⅲ级、Ⅳ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H-B量表积分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H-B量表积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无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面神经功能评分为(91.25土0.28)分,对照组面神经功能评分为(75.35±0.42)分。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面神经功能评分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情绪指数评分为(23.05±0.23)分,对照组情绪指数评分为(18.47±0.31)分,且治疗组的生活质量总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组的基本治愈例数、显效例数、好转例数均高于对照组;且无效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效果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隔姜灸能够有效改善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症状,提高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水平,在提高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整体临床治疗效果方面,均具有较为突出性的价值,可以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