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哲学政治化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1201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联解体后,我们开始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重新审视20世纪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并力求摆脱政治化影响,从而开始客观评价其功过是非。深思熟虑、仔细斟酌之后,我们发现,研究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除了肯定其在传播、运用乃至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果之外,还应揭示出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长期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影响下所走过的弯路,总结经验教训。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却是回顾20世纪苏联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不可缺少的内容,这样做的理由有二:一是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化问题客观存在并贯穿始终;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续发展不得不以此为鉴。   绪论首先给出了“苏联哲学”的广义与狭义的定义,并对苏联哲学史的起止时间作出了必要的说明。然后着重分析了苏联哲学被“误会”的因为,并辩析所谓“误会”的三种形式。其次,指出了研究的目的是要建构对苏联哲学的当代批判性解释,即是用苏联哲学的史料来构造注入了时代精神的叙述和说明。通过这个层面的研究,我们不但涉及到了历史事件的实际过程,同时也把过去的历史转化为了现在的意义。最后,阐述了研究的主旨及开展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首先详细辩析了被苏联政界、学界长期扭曲使用的一些概念,诸如“政治性”、“政治化”、“党性”等。正是对这些概念的滥用,造成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化走向。其间,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编写及传播难辞其咎。通过上述的分析,定义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化”的概念,并鲜明地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离不开“政治性”,却万不可陷入“政治化”的深渊。其次,综合现实与历史的因素,追问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化形成的制度层面的根源,并试图揭示出俄罗斯民族特有的复杂性、混合性意蕴及其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化形成的影响。   第二章分析了苏俄具有“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特殊群体的特别气质:他们总是“令人厌恶”的与自己的祖国“过不去”——他们以“俄罗斯良心”为信条,以“自由”为旗帜,在俄国历史中,不停的发动对现实的抨击,也因此招来了当局的批判和镇压。因此,可以说,苏联学术政治化的形式,与俄国知识分子特别的“好事”、“好动”有直接的关系。   第三章详细地描绘了一幅关于苏联哲学界如何闻“政”起舞,执政世代如何   “令人信服”的、“公正”的指出哲学界应该在何时跳何种舞蹈的图画。这部分不仅仅揭示的是真实的存在,更是一幅芸芸众生像:面对现实的政治化压力,苏联众多哲学家们的不同表现。苏联哲学界所发生的那些事,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遗忘。   第四章叙述了从“哲学船”事件始至“认识论派”与“本体论派”争论止,苏联哲学界在74年的发展历程中所经历的一系列重大哲学事件。在这些哲学事件中,苏联执政者与哲学家、“官方哲学家”与“真正哲学家”之间,围绕着学术与政治、哲学与意识形态展开了或明或暗的斗争。   第五章描述了苏联哲学界在“官方口喻”的误导之下,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地对所谓“发达社会主义”的论证过程。苏联哲学家们在苏联尚未处在真正的“发达社会主义”之下的时候,为了迎合政治的需要,违心地宣称“发达社会主义”的确已在苏联获得了全面的实现。只是到了安德罗波夫时期,这样的虚假宣传才得到了事实上的“降调”,哲学理论上的冒进同样需要政治命令才得以纠正。   第六章讲述的是本应在苏联哲学界占有一席之地的诸多哲学学科,因为哲学政治化的缘故而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这些受到冷落的哲学诸学科,只有在“真正哲学家”顽强的努力下才取得了一些成就。   结语表达了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化的研究启迪,从中也寄托了对未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憧憬。人们应当把哲学作为一门思辩的学问,重新恢复其学术公民的身份。虽然,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曾是我们的老师,但是我们没必要把老师的缺点也继承过来。由于苏联哲学政治化的特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不可避免的带有“极左”的政治化痕迹。如何去掉这些痕迹,如何确立属于我们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我们的哲学工作者仍然任重而道远。
其他文献
严复在近代中国思想启蒙运动和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他的思想被从各个角度予以挖掘与阐释,本篇论文以严复的道德思想为研究主旨。 由于受其个人经历和
张履祥是明清之际的“理学真儒”,又是清初“尊朱辟王”的先驱和“践履笃实”的民间理学代表,在清代理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文结合学术史与社会文化史,通过“时世·人生·
研究了合金组成及其含量、烧结工艺、热等静压等对Ti(C,N)基金属陶瓷性能的影响.氮的加入形态、N/C、钼、镍、碳对合金性能都有影响.其中,N/C比值影响粘结相、硬质相的晶格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