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药方剂剂型历史,与中医学相伴发展。至唐代,已基本具有完整的体系。宋代的制剂技术快速发展,煮散成为最主要的汤剂形式,以蜡丸为代表的丸剂制作工艺达到顶峰。通过对金元时期《宣明论方》、《儒门事亲》、《兰室秘藏》、《丹溪心法》、《御药院方》、《活幼心书》、《外科精义》、《世医得效方》、《原机启微》、《回回药方》等10部重要方书记载剂型的统计和分析发现,金元时期是剂型发展的继承时期,沿袭宋制同时,注重工艺流程的标准化与量化、包装与贮存等。在以医家个人临床经验为主的基础上,推进方剂剂型理论的发展。煮散的兴起,并非仅因五代战乱药物稀缺,医家不得已而为之。剂型理论上汤剂功效的阐发,在金元时期,医家崇尚汤剂使用古法,而实际中,煮剂与煮散有混淆现象。这与药材饮片炮制尚处在不成熟的时期有关。前期仍以煮散为主,后期有恢复汤法的趋势。丸剂的体系与常用丸剂种类,经历唐宋时期已经逐渐固定。在金元时期,丸剂赋形剂体现出由博返约的特点。丸剂的发展,特别是对蜡的掌握,同时促进了栓剂、锭剂的工艺流程相似的剂型发展。丹剂由于政治和宗教原因,道藏焚毁而走向衰微,金元时期未见有新的发展。丹剂的使用逐渐由内服转为外用,而炼丹术中的方法,如“去火毒”等,扩大到对植物药的炮制中,推动中药炮制学的发展。金元时期,除制剂工艺全面继承与发展,剂型理论在各家学说的推动下,也有了逐渐系统化发展的趋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从正结合“攻邪”的理念,详细阐述了汤剂用水的重要性,及其在汗、吐、下三法中的应用。李东垣与朱丹溪从赋形剂角度,发展丸剂理论。齐德之具体论述了外伤病位层次不同,应使用不同的剂型等。以麝香和外科五官科在剂型方面的发展为例,阐述药物性质与疾病性质是剂型选择的决定因素。原有剂型的临床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有所扩展,如握药、掌灸、脐疗剂等,均以局部外用的剂型治疗内科疾病。溻渍法、围药法的提出,是药巾、外用膏散理论的系统整理。饮食习俗对剂型有重要影响。金元时期是方剂剂型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理论沉淀时期,承上启下,为明清时期的发展提供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