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锂离子电池在移动电子器件、电动汽车乃至规模储能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250~300Wh kg-1)远不能适应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日渐增长的需求。Li-O2电池和Li-CO2电池分别具有3500和1876 Wh kg-1的理论能量密度,有望成为新一代储能体系。对于Li-O2电池,若以空气中的O2作为原料气时不可避免的受到空气中CO2的影响,产生副产物碳酸锂(Li2CO3),从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锂离子电池在移动电子器件、电动汽车乃至规模储能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250~300Wh kg-1)远不能适应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日渐增长的需求。Li-O2电池和Li-CO2电池分别具有3500和1876 Wh kg-1的理论能量密度,有望成为新一代储能体系。对于Li-O2电池,若以空气中的O2作为原料气时不可避免的受到空气中CO2的影响,产生副产物碳酸锂(Li2CO3),从而使催化剂失活和电池性能衰减。在Li-CO2电池中,放电过程将CO2气体转化成Li2CO3和C。因此,构筑Li-CO2/O2电池,研究放电产物Li2CO3的性质对提升Li-O2和Li-CO2电池性能具有重要价值。由于Li2CO3不导电和分解动力学缓慢导致其在充电过程中的分解电压超过4.0 V,大幅度提升正极催化剂的性能、高效催化分解Li2CO3是提升Li-CO2/O2电池循环性能的关键。针对这一挑战,本论文合成出Ru/NC、Ru/NiO@Ni/CNT和Pt/CNT三种正极催化剂,研究了它们在Li-CO2/O2电池循环过程中催化Li2CO3的形成和分解能力,并结合TEM,SEM,XRD表征、原位红外光谱研究和DFT理论计算深入研究了电催化反应的机理。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下三个方面:(1)通过水热法将Ru纳米颗粒均匀地负载到氮掺杂的碳纳米管(NC)表面制得Ru/NC催化剂。Ru贵金属颗粒的高催化活性和碳纳米管(CNT)氮掺杂的优势显著提升了 Li2CO3的分解速率。以Ru/NC催化剂为正极的Li-CO2/O2(VCO::VO2=4:1)电池的极化电压从1.45V降至1.06V。固定容量1000 mAh g-1时,电池可以稳定循环90周;500 mAh g-1时,可稳定循环184周。对电池循环不同时间的正极极片进行非原位XRD和SEM表征分析,证实Ru/NC催化剂可有效催化分解Li2CO3。进一步组装了以Ru/NC催化剂为正极的三种不同气氛比例的Li-CO2/O2电池(VCO2:VO2=0:1,2:1和1:0),三种电池在固定容量500 mAh g-1条件下可以分别循环200,190和150周。研究还发现,若将20%的O2逐渐加入到Li-CO2 电池中,电池的放电电压从 2.35V 逐渐提高至 2.90V。通过研究电池的衰减机理,发现电解液的损耗和锂负极的破坏是导致Li-CO2/O2电池衰减的重要原因。(2)以CNT作为载体,将直径2.5nm的Ru纳米粒子负载到直径17nm核壳结构NiO@Ni颗粒表面,制备出Ru/NiO@Ni/CNT催化剂。研究表明Ru与NiO之间存在强相互作用。XRD和XPS表征分析指出,Ru纳米粒子可以保护Ni核不被深度氧化,NiO壳则可以调节Ru金属的电子结构使其转化为氧化态。以Ru/NiO@Ni/CNT 催化剂作为正极的Li-CO2/O2(VCO2:VO2=4:1)电池可以在 1000 mAhg-1容量下循环105周,充放电极化电压仅为1.01V。在相同条件下,分别以Ru/CNT和NiO@Ni/CNT催化剂作为正极的Li-CO2/O2(VCO2:VO2=4:1)电池仅能循环75和44周。实验结果明确指出Ru与NiO之间的协同效应可以促进Li2CO3的电催化分解。DFT理论计算分析了在RuO2表面Li2CO3的分解路径,表明O2的生成是Li2CO3分解的速率控制步骤。电化学原位红外光谱研究进一步从分子水平表征了 Li2CO3的形成和分解过程。(3)采用甲醛还原方法在水热的条件下将平均粒径2.5nmPt负载到CNT表面制得Pt/CNT催化剂。将Pt/CNT催化剂作为2%O2含量的Li-CO2/O2电池正极,电池的最低极化电压仅为0.3V,在容量1000 mAh g-1的条件下可稳定循环128周。当电池放电到2.5V,电化学原位红外光谱检测到大量Li2CO3形成,而当电池充电到3.2V,则检测到Li2CO3被完全分解。通过改变电池的原料气CO2和O2的比例,发现采用纯CO2时,放电产物在气体和电解液两侧均匀生成,但采用2%和6%的O2时,放电产物倾向于靠近气体一侧生长。由此推测O2的优先还原和气体中O2的低浓度是造成放电产物倾向气体一侧生长的原因。本论文从提升催化活性位的分散度、不同活性位之间的协同效应和构筑新型活性位三个方面制得Ru/NC、Ru/NiO@Ni/CNT和Pt/CNT三种不同的催化剂,深入研究了催化剂对提升Li-CO2/O2电池性能的重要作用机理,研究工作对设计高效电池催化剂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含氮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农用化学品以及药物分子中,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因具有良好的生理活性与药用价值,合成含氮化合物的新方法、新反应和新策略一直是有机化学的研究热点。然而,文献报道的方法常常需要贵金属试剂或氧化剂,容易产生副产物,造成资源浪费,且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发展无需使用贵金属试剂和氧化剂的方法合成含氮杂环化合物是一项非常必要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有机电合成可以高效产生自由基、正
唐氏综合征(Down syndrome,DS),又称为21-三体综合征,是最为常见的染色体异常遗传疾病,DS患者携带一条或部分额外的21号染色体,临床症状表现为发育迟缓和智力障碍,并且在40岁后表现出早发性的阿尔茨海默病病理特征。泛素特异性蛋白酶25(USP25),其编码基因位于人21号染色体DS临界区,在DS患者中高表达,作为去泛素化蛋白酶,参与调控免疫、肌生成和蛋白质降解等多种细胞过程。然而,
绳系并联机器人WDPR(Wire-driven Parallel Robot)支撑,作为一种新型的风洞试验模型支撑技术,具有气动干扰小、支撑刚度大、动态特性好等优点。然而,在风洞试验中,由于绳索的柔性,WDPR支撑的振动问题备受关注,但目前对其振动问题的研究极为少见。本文对WDPR支撑的振动特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获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根据Newton-Euler法,建立了八绳牵引的
人胚胎干细胞具有无限的自我更新能力及分化潜能,可作为药物研发及化合物毒性预测的体外模型,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国际公认的利用细胞系而无需怀孕动物的发育毒性体外模型。近年来,纳米颗粒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食品和医药等行业,因此,纳米颗粒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虽然已有多种纳米颗粒造成生物效应的报道,但其对人体的影响及其潜在的机制尚未有系统研究。在本研究中,我们以人胚胎干细胞体外分化系统为模型
视黄醇X受体α(RXRα)是核受体超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在细胞增殖、凋亡、分化和发育等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课题组前期研究首次发现黄连素是RXRα的特异性激动剂,并证明黄连素通过RXRα调控细胞周期相关基因以及抑制β-catenin信号通路来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本课题在此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发现黄连素通过RXRα介导上调结肠癌细胞胞内E3泛素连接酶c-Cbl的表达,促进c-Cbl的入
增强子活性的调节对基因转录调控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调控增强子活性的机制仍不清楚。含JmjC结构域的JMJD6蛋白能被特异性地招募到雌激素受体结合的活性增强子区域,并对该区域RNA聚合酶Ⅱ的募集和增强子RNA的产生起决定性作用,导致其邻近的编码基因转录激活。JMJD6能够与Mediator复合物中的MED12相互作用,并且对MED12募集到活性增强子区域起调控作用。JMJD6是MED12结合CAR
疫苗是预防感染性疾病最有效的武器。而自然界中,多种病毒如流感病毒(influenzavirus)、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鼻病毒(Rhinovirus)、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等在进化中产生的众多基因型以及表面抗原区的基因序列变异,成为这些疫苗研发的一大障碍。如何突破病毒型别特异性,进行广谱疫苗的设计,
黑色素在保护皮肤免受UV伤害和其他环境因素中至关重要,然而黑色素异常积累会导致类似雀斑和黄褐斑等严重皮肤病,甚至癌症。调控黑色素生成是治疗色素沉着过度性疾病的重要渠道。寻找特异抑制剂从而调控黑色素生成具有重要意义。而黑色素瘤的发生起源于皮肤组织的恶性实体肿瘤,有80%的皮肤相关疾病患者死亡与之相关,是最具攻击性的皮肤癌,恶性程度高,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性不断增长。因此,开发治疗黑色素瘤的新型候选辅助药
生物质资源是一种地球上广泛存在的可再生资源。随着“生物质精炼”技术的发展,更加多样的生物质精细利用途径被开发。在木质纤维生物质炼制过程中,三大组分清洁高效分离是实现精细利用的重要前提。本文以活性氧/固体碱组分分离技术(Cooking with Active Oxygen and Solid Alkali,CAOSA)为核心,分析了组分分离过程中木质素降解过程,开展了木质素降解机理研究;完善了黄液成
真核细胞中,主要负责编码蛋白质基因转录的是RNA聚合酶Ⅱ,即RNA Pol Ⅱ[1]。转录延伸在早期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正性转录延伸因子——P-TEFb(Positive Transcription Elongation Factor B)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转录延伸也具有高效有序,精密细微的调控机制。随着对P-TEFb研究是深入,陆续发现了和P-TEFb结合的一些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