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志愿服务领域宽、渠道广,能够广泛动员社会资源,有效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增加和谐因素、促进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无论是对于诸如抗震救灾、应对突发性灾害,还是常规的公益服务,志愿组织和志愿者的行动都将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志愿服务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志愿者身上所展现出来的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等优良品质对于弘扬人性光辉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曾说:“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和团结的理想,是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志愿服务作为一种自愿的、不计报酬的参与社会活动,并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的行为,体现了社会的文明进步。志愿服务已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和高度重视。中国的志愿服务是从“学雷锋”活动发展而来的,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2008年,中国人民第一次见证了数百万志愿者在帮助汶川地震灾区人民解除危难、重建家园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也见证了奥运志愿者用微笑和辛勤劳动为中国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志愿服务是一种不计报酬,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公益性服务。志愿者虽然不计报酬,但志愿服务本身需要基本条件保障。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良好的机制作保障。在以前学雷锋活动中曾流传这样的说法:“雷锋同志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相对于世界发达地区的志愿服务而言,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仍属新生事物,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志愿服务法律法规不健全、资金筹措渠道不够多元化、志愿者权益得不到有力保障等,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要保证我国志愿服务事业长期化、规范化与常态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构建完善长效的保障机制是关健。如何保障志愿服务的有效开展,增强志愿服务资金和法律保障、志愿者的服务素质提高和权益保障、志愿队伍的稳定,让更多的社会成员认同并参与志愿服务、享受志愿服务,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首先对志愿服务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归纳出几点研究成果的特点;对志愿服务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界定和归纳。本文从中国志愿服务保障机制的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包括法律缺失、资金短缺、志愿者权益缺失、志愿者培训不足、志愿者队伍建设不稳定和社会认同度低等。国外志愿服务事业起步早,发展比较成熟。本文对美国、丹麦和新加坡的志愿服务保障机制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志愿服务保障机制的构建提供借鉴。本文最后从七个方面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志愿服务保障机制的路径,即法律保障、资金保障、志愿者权益保障、志愿服务技能保障、志愿服务队伍稳定保障、社会认同和公民意识培养以及创造国际合作环境,从而为促进我国志愿服务保障机制的构建理清了思路。随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尤其是在经历了“5·12”汶川大地震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两大重要事件的磨炼和考验之后,研究志愿服务保障机制的重要性将日渐凸显。我国不仅应当致力于发扬志愿服务精神,还应不断反思志愿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志愿服务保障机制的良性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