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andh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避是确保司法公正不可缺少的一项制度,在刑事程序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在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中,对回避问题的关注却非常不够。导致回避问题在立法、司法中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鉴于此,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回避制度的意义、对象、理由和程序)对回避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中国刑事回避制度的解决能起到作用。全文约三万余字。 第一章主要讲述了回避制度的意义及其在我国的历史。回避制度的主要意义在于保障司法公正,其保障司法公正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来加以实现的,即实现利益规避,达到情感排除,实现形式公正。也就是说,对案件有利益关系、情感上可能存在偏私的人应该从案件中排除出去以实现司法的公正。在回避制度的历史中,通过对各个朝代回避制度内容的了解,总结出我国历史上回避制度的特点,并指出其对我国现代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借鉴意义。 第二章主要讲述了回避制度的对象问题。回避主要是审判人员的回避,但由于各国诉讼模式等方面的不同,各自又呈现出一定的区别。本文通过对外国及我国刑事回避对象的考察、比较,指出我国事回避对象的不足及完善的途径。认为我国回避对象应该包括法院的整体回避制度,并重点分析了我国侦诉人员作为回避对象的原因、缺陷,指出我国应该逐步取消侦诉人员的回避规定。 第三章讲述了回避的理由问题。回避分为有因回避和无因回避。各国为了防止回避申请权人对回避权利的滥用,影响诉讼效率,主要是实行有因回避。无因回避只是作为有因回避的辅助,在部分国家适用。观察外国规定的回避理由,思考我国的相关规定,本章认为,首先,我国的回避理由应该改变模糊立法,增强法条的可操作性,明确“利害关系”、“其他关系”等回避理由的具体内容。其次,考虑到回避申请权人在证明回避对象存在回避情形时举证困难问题,本章认为应该赋予回避申请权人无因回避申请权。另外,由于审判者在审理案件时对某类案件或某类当事人存在偏见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本章认为在审判者存在偏见的情况下应该予以回避。当然,鉴于偏见是否存在这一情形非常难以认定,本章对此加以明确化,提出了两项可以认定审判者存在偏见的情形。 第四章讲述了刑事诉讼回避程序问题。我国刑事诉讼中对回避程序的
其他文献
人脸特征检测与跟踪作为人脸信息处理中的一项关键技术,近年来成为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领域一项受到普遍重视,研究十分活跃的课题。 本文首先对人脸特征检测和跟踪技术进
穆旦詩歌中所體現的歷史觀在現代詩人中頗爲獨特,他對同時代人中流行的目的論式的價值觀和決定論式的歷史觀持批判態度,在其詩歌中自覺地批判了這種歷史意識背後所依賴的&#39
当今的顾客已不再是产品与服务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比以往掌握更多的知识、信息与技能,更热衷于学习与实践,在日趋宽泛的产品选择中享有主动权。同时,随着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和
只要存在国有资产,就必定存在国有资产监管。由于国有资产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如何有效地对之进行监管,就成为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鉴于
近代以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虽然经历了从实体实在论到场能实在论的发展过程,但由于时代科学发展的局限,在其基本理论的阐释方面总是具有简单辩证唯物主义的特征。我们可以把
伴随着科技进步,产品的种类越来越丰富,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市场竞争在科技的推动下不断加剧,旧的产品不断淘汰,新的产品不断涌现,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在不断地缩短。为了取得市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高校管理体制的变革,我国许多高等学校纷纷重视起战略和战略规划工作,开始了战略管理的探索和实践。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
自从1998年中国证监会出台了ST(Special treatment)制度以来,ST类上市公司逐渐成为证券市场上资产重组的活跃一族。一般意义上说,企业资产重组是为了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和竞争
我国行政诉讼制度脱胎于民事诉讼制度,起步较晚,行政诉讼的许多方面实际上是借鉴了民事诉讼制度的相关规定,行政诉讼的法律体系还不成熟,又加上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分属于两个
目的:观察清胆排石方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肝胆湿热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